18世紀,航海的人們不僅要躲過好望角的巨大風暴,還要逃離馬六甲海峽中海盜的劫掠,經過一年的航行才能到達廣東。他們往往以高達20%的減員的代價完成漫長的遠航。雖然代價高昂,但在當時,每年都有上百艘像它們一樣的遠洋航船,從歐洲出發,排除重重險阻來到中國。而此時的中國皇帝康熙,對西方世界同樣抱有強烈的好奇心。
為了振興沿海地區蕭條的經濟,康熙下令廢除明朝以來施行的禁海令,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然而,由于長期的封閉,清政府并沒有成型的外貿體制。開關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極其混亂,遇到大量船只到來時,官員們常常是招架無方,洋船常被堵在港外遲遲不得貿易。
1685年春,廣東的官府終于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在廣州珠江岸邊有大量的商戶牙行,它們用正常的經濟手段集散貨物,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深受外商歡迎。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令李士禎想不到的是,這一公告竟會在以后的歲月里為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幾乎不為今人所知的是,二三百年前,曾有一批中國商人被西方世界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伍秉鑒就是其中聞名世界的巨富。
伍秉鑒生于1769年,卒于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801 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開始快速崛起。當然,這一切還得從伍秉鑒一家加入廣東十三行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廣東十三行”,幾乎不為今人所知。這個被忽視的商人群體,經營了大清王朝全盛時期惟一的對外通商口岸,他們曾一度活躍在中西貿易的舞臺上。當時,這些中國商人被西方世界認為是18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其中的伍秉鑒就是聞名世界的巨富。
1685年,廣東官府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牙行經紀人,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關征繳關稅。這被普遍認為是十三行外貿組織建立的標志。從此,一個全新的商人團體“十三行”開始慢慢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所謂的“十三行”,實際只是一個統稱,并非只有13家,多時達幾十家,少時則只有4家。由于享有壟斷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廣東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并立的行商集團。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東十三行中涌現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伍秉鑒、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葉上林等,以至于當時就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的說法。在后世看來,這些行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