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洱縣困鹿山的哈尼族群眾中至今還有祭茶風俗。每年采茶時節,當地哈尼族群眾都要舉行祭茶儀式,周邊的哈尼族群眾紛紛前來參加,甚至有遠至西雙版納州或更遠地方的瑤族、傣族群眾也挑著雞、鴨、肉、果等供品,長途跋涉前來焚香祭拜茶王樹。哈尼族稱茶為拉撇,“撇”意為澀。哈尼族的《種茶歌》中說,最先種茶的是卡別人。卡別人、卡多人(自稱和泥、嘎都)是哈尼族最早居住于川河壩及川河兩岸山區的一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千余年中陸續遷至西雙版納州及越南、老撾、緬甸等地,一部分人仍定居在川河流域及半山腰上,普洱市的卡多、卡別人現有10余萬人,他們居住的地方,正是古茶樹、古茶園分布地區,也是現今茶葉主產區,在列入云南茶種的31個品種中,第15號茶種被命名為“哈尼茶”,是唯一以民族族稱命名的茶。延續了上千年的風俗,仍頑強的存在著,可見茶在哈尼人的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正如哈尼人在《敬茶歌》中唱的:“阿布(爺爺)是茶葉、阿母(奶奶)是棉花”一樣,祭茶,也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對歷史、對茶祖、對茶王樹、對故園的一種記憶和緬懷。
困鹿山種茶的哈尼人以種茶和守茶為生,曾經出自普洱府每年上貢宮庭里的普洱貢茶就產于這里,普洱府的普洱人把盛產宮廷普洱茶的“困鹿山”稱為“皇家古茶山”。當地種茶和守茶的哈尼族都有祭茶的禮儀,甚至有遠至西雙版納州或更遠地方的瑤族、傣族群眾把古茶樹作為神樹,把他們祖先——孔明作為茶祖,于是在每年的二月二,農歷六月二十四過“苦怒節”時,哈尼族村民都要用豬、牛、雞、羊作為拜祭茶王樹的禱告之禮,擺上酒、插上香,請來“啊布母仳”禱告,“阿布母仳”拿著大紅公雞到樹下燒香祭拜,在樹下立石禱告。祭辭翻譯后的大概內容為:“茶祖、茶王樹,祈求大地長出許多的茶樹,茶樹年年長出茂密的新葉來,風調雨順,讓今年的茶葉好起來,讓子子孫孫都能用祖先為我們種下的茶樹,過上吉祥平安的日子,也請遠方的貴客,給我們帶來祝福,讓“皇家古茶山”的茶樹,一年比一年更好……讓更多的白鷴鳥來這棵樹搭巢,讓哈尼人的吉祥鳥給我們帶來吉祥、幸福、豐收,訴求茶神保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從祭祀活動中,我們看到了當地哈尼族對茶祖——孔明和“茶王樹”的恭敬,對自然的敬畏,那千百年來流動在他們血液里的情感,是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真誠信仰。
祭茶的古老風俗與茶文化連在一起,就這樣在困鹿山哈尼族群眾中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