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仁炟法師您好,請問您怎樣看待佛教與茶文化的關系?
法師:我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禪借茶道顯,茶倚禪生香。”這就是佛教的禪與茶的關系。茶文化離不開佛教的禪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佛教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發現和飲用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但種茶、飲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茶文化還需要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說起佛教與茶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早在公元前52年西漢年間,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從此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因此他被尊稱為“茶祖”。到了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后,吳理真便在蒙頂山剃度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他被后人尊稱為甘露禪師。
到了晉朝,據《晉書·藝術傳》和后世編寫的《梁高僧專》所載,都提到東晉僧人單道開在鄴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坐禪修行,經常飲用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名曰“茶蘇”的飲料。這是早期關于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另外呢,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也對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大貢獻。《廬山乃志》中記載:“晉朝以來,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植。”相傳慧遠將野生的廬山云霧茶改造為家生茶,他經常以自種自制的茶款待陶淵明等好友。
唐朝禪宗大興,佛教對茶文化的影響就更大了。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這樣描述:“茶,南人好飲之,北人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昔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由此可見,北方的飲茶習慣是借著禪宗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茶葉的南北貿易也隨之迅速興旺起來,茶葉從南方產地源源北上,“舟車相繼、所在山積”。禪宗對茶的推廣作用,是相當大的。
佛教對茶文化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佛教寺院多在云霧繚繞的深山幽谷,雨量充沛,土層深厚,最適宜茶樹生長。尤其是禪宗,倡導“農禪結合”自給自足的修行方式,寺院栽茶、制茶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崇山峻嶺原有大量野生茶樹,為僧人開辟新茶園創造了條件,所以素有“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諺語。最早的茶園,也大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
僧人種茶、采茶、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很多茶中珍品,均有僧人創制,流傳至今。例如四川蒙山茶,相傳為漢代甘露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有“仙茶”之譽;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宋元以來,該茶以寺院所制最為得法,因此當地多以僧人為茶師;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長制茶,出產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普陀山的普茶、黃山的云霧茶、大理的威通茶、天臺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也都是僧人創制、流傳而出的珍品。此外,浙江云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它曾以優異的質量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
唐朝有兩位大師對中國的禪文化和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位是禪文化大師趙州和尚從諗(shěn)禪師,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后的第四代傳人。他八十幾歲還堅持行腳參學,足跡遍布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后來在趙州駐錫觀音院,弘揚禪法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楷模,人稱“趙州古佛”。趙州和尚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吃茶去”——從諗和尚問一位剛到觀音院參訪的僧人:“曾到過這里么?”那僧答:“曾來過。”從諗和尚說:“吃茶去。”從諗和尚又問另一位僧人:“曾到過這里么?”答:“沒到過。”從諗和尚還是說:“吃茶去。”當時在場的觀音院院主不解其意,問趙州從諗和尚:“為什么曾到過這里的叫吃茶去,不曾到的也叫吃茶去?”從諗和尚大呼:“院主!”院主回答:“在!”從諗和尚說:“你不會老僧意,吃茶去!”他為什么這樣回答,大家一起參!
另外一位是茶文化大師陸羽,他被后世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生于唐開元二十一年,自小是孤兒,呱呱落地便被棄于湖邊,被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撿回寺院暫為收養。12歲時他離開寺院,28歲后長住湖州標山一帶,交了個和尚朋友,就是詩僧皎然。陸羽自幼跟隨智積禪師,積公煮得一手好茶,陸羽從他那里學得了茶藝之術,并迷上了這門技藝。在他48歲時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這部書的完成與他長期在茶區生活有關,但更主要得益于佛門經歷。《茶經》主要是對中國僧人種茶、制茶、烹茶、飲茶生活經驗的總結。
唐宋之際,儒釋道三教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三教合一”共同發展,唐朝對“三教”始終采取了兼收并容的方針。宋代著名臨濟宗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完成“禪門第一書”《碧巖錄》的撰寫,并悟出禪茶一味之道。從他提出“禪茶一味”之后,禪與茶便形影相隨,飲茶和禪宗修行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僧人從最初以飲茶醒腦、提神坐禪,發展到開辟茶園種茶、采茶、制茶,直至以茶助道,品茶參禪、禪修茶道、禪茶一味。
唐朝中后期和宋朝,這種結合更加緊密,幾乎“寺寺種茶,無僧不茶”。禪院中專設“茶寮”,以供眾僧吃茶;專門煎茶的僧人,稱為“茶頭”。叢林規則,每天要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時,也有點茶的儀式;甚至有以茶為筵的“茶會”。除此之外,佛教還有茶供、茶榜、茶堂、茶鼓、施茶僧、戒臘茶、化茶、茶禮、普茶等專有名詞,足見茶已成為佛教寺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茶供:用來供佛的茶。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僧人待客用中等茶,自己飲用用下等茶,供佛用上等茶。
茶榜:亦即關于茶的告示。煎湯點茶是叢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般的茶會無需張貼茶榜。重要茶會,如普茶之前,寺院將張貼茶榜,告知大眾。
茶堂:寺院內設有“茶堂”,是專供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嘗香茶的地方。
茶鼓: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眾僧飲茶所擊的鼓。
施茶僧:寺門前派“施茶僧”數名,為過往的行人施惠茶水。
戒臘茶:僧眾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次序飲茶,稱作“戒臘茶”。
化茶:化緣乞食得來的茶。
茶禮:又叫“茶銀”,最初是指茶的禮品。后來演化,“禮品”統稱為“茶禮”。而民間有些地方,則把“茶禮”具體化為“聘禮”。
普茶:寺院重大的禮節性茶會,稱為普茶。一般在四時節慶,或者聘請監院、首座,迎請新方丈等重大場合,寺院都會舉行普茶大會。普茶會上,談佛經、論茶道、賦詩詞,把佛教修行、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
自此后的一千余年,佛教雖歷經興衰,但僧人以奉茶為待客之道,卻從未改變。可以這樣說,中國的品茶之風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禪宗大盛,品茶之風也更加普及,飲茶已經成為各階層人們生活以及待客的一部分。而佛教的博大精深與慈悲濟世,禪的離言絕相,之深、之美、之妙,不僅豐富、發展了茶文化,同時自成一體,形成獨特的禪茶文化,吸引文人雅士、士紳賢達,廣及社會大眾,追隨、學習。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種植,是中國茶對外傳播的最早記錄。后又有日僧南浦昭明將中國茶道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發展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中國茶傳入英國,于是乎有了倫敦“下午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1780年茶樹引種到印度,茶葉出口貿易變成印度的重要經濟來源,印度紅茶和奶茶(Chai)至今聞名世界,茶成為被印度各階層廣為接受的飲品。一千多年來,茶禪文化走出國門,在海外與當地文化相互交融,對整個世界的文明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佛教寺院的茶禮、茶風,傳播到社會,逐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階層和重要活動中。從茶的種植、采制,到飲茶習俗的形成和對外傳播,以及流傳千古的禪詩茶偈、禪音茶韻等,佛教引領著茶文化的推廣和發展,并做出了巨大貢獻。
佛教文化:佛教音樂作為一種音樂形式,能夠對社會起到什么作用?
法師:提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的使命和內涵。《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是不分家的,“禮樂”并重,相輔相成。從古至今,我們的老祖宗就非常重視禮樂,禮樂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夏商時期,古代先賢制禮作樂;到了周朝就更重視樂舞修養了,周公專門制定了禮樂制度,以此教化人民遵守道德倫理、維護社會秩序的人倫和諧,周王室及貴族子弟在20歲左右必須全面掌握各種禮儀樂舞。春秋時代,孔子反復強調“禮、樂”的重要性:在大的方面,禮樂關乎到一個國家的興衰、穩固和諧;從小處看,禮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眼界和心胸開朗,同時規范個人行[微博]為,更加知禮,重仁義道德、溫文爾雅、謙恭禮讓。在儒家文化中,盛大典雅的禮樂儀式并不只是為了取悅耳目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通過禮樂引領人心向善。《樂記》中這樣說:“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道出了音樂在身心修養乃至國家管理各方面的教化功能。“禮樂文化”有提升道德、完善自我的作用。
現在我們再回到佛教音樂話題上來。梵唄是佛教傳統音樂的代表,梵是清凈,而唄則是詠頌。《長阿含經》中提到梵唄有五種清凈:“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據《法苑珠琳》的記載,梵唄“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趣發只鷲之風,韻結霄漢之氣,遠聽則汪洋以峻雅,近屬則從容以和肅,此其大致也。”透過唱誦、吟詠梵唄,不但能攝受人心、凈化心靈,還能止斷外緣、息卻妄心,開啟智慧、提升品格、健全人格。梵唄與儒家所提倡的《韶樂》,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教音樂以詩詞贊偈或佛教文化為基礎而創作,體現了佛教的慈悲與智慧,蘊含著濟世利人的精神。雖無說教,但其以德為本的音樂形式,傳遞給聽者的是心靈的凈化、真誠善良典雅的熏陶和自在與解脫。
深圳正覺文化公司于2013年12月和2014年4月分別在深圳和濟南舉辦的“中華原創禪茶音樂會”是公益文化活動,主旨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奉獻真誠善良典雅作品。他們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作了一系列新禪樂作品。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作曲風格或空靈自在,或舒暢豪邁,或平靜柔和,既有中國古典音樂的高貴典雅,也在西方音樂、民間音樂和通俗音樂中吸取部分元素;作詞來源于仁炟在朝禮九華山期間寫作的禪詩,包括十二首禪茶組詩,力求全面展現禪茶文化“正、清、和、雅”的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內涵;演奏的樂器也更加豐富,既有中國傳統樂器古琴,又有經典的西洋樂器小提琴;表現方式也包括器樂演奏、吟詠、歌唱、舞蹈等多種方式。僅僅是歌唱,就包括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等方式,更為現代人所喜聞樂見。以女聲合唱《舉杯對月》為例,使用西洋樂器伴奏,音樂若有若無,歌唱者分多個聲部,層層疊疊的和聲,清澈、優美、空靈,被觀眾譽為“天籟之音”,仿佛是在傾聽心靈深處的聲音。聆聽這樣的音樂,令人內心平靜、安寧、愉悅和放松,有利于紓解生活和工作壓力,可以凈化人心,提升自己,對社會的安定和諧有積極作用。
音樂會上,正覺禪茶心苑的禪修茶道表演也受到關注。以禪樂和禪茶文化為基礎開展的禪修茶道,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禪修,對于頤養心神、緩解疲勞、恢復健康,也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證明,有不少人通過參加禪修茶道的演練,一兩個月,內在氣質和外在精神面貌,都發生很大的變化。一些人的亞健康狀態消失了,恢復了精力和體力。愉悅、豁達的心情,也令家庭和諧,同事之間友好和睦。
中華原創禪茶音樂會上,眾多藝術家們透過音樂、禪詩、茶韻等表現形式,向大眾介紹禪茶音樂和佛教藝術,讓人們在欣賞中體悟“禪與生活”。“禪與心靈的交響茶與音樂的激蕩”,禪茶音樂會以原創性、高品質、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遞安定祥和、愛心善行的正能量,從演職人員的久久回味、現場觀眾的留戀忘返,以及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報紙、電視、網絡等各大媒體的廣泛報道轉載中,可見其社會作用和社會價值。
佛教文化:在這個時代,您認為禪茶文化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在哪里?
法師:當今而言,人們的道德與文明程度明顯地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匹配,成為現代化發展的短板。社會需要好的文化載體,能夠傳承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眾道德素養,凈化人心、安定社會、傳遞正能量。禪茶音樂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上佳載體。
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征程上,中國佛教可謂天降大任,任重道遠……”佛教是崇尚智慧的宗教。佛教的核心精髓是禪,而茶與禪詩、禪樂都是禪的上佳載體。
前面我們說過,大多數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勞碌疲憊,而且容易被外面的物質世界和內心的欲望所牽引,因此產生煩惱和壓力,不自覺地處于一種精神緊張和身體的亞健康狀態,這種焦慮狀態可能會影響到家庭的幸福和睦、同事和其他人際交往的和諧。禪茶音樂的出現,就像一劑清涼的藥方,讓大家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適當放慢腳步,給自己留一點時間,泡一杯茶,聽聽禪茶音樂,全然放松,去除焦慮,調整自己,這是一個凈化身心和“充電”的過程,有助于更積極地面對工作和生活。
茶德、茶道,參禪參心、品茶品人。以音樂、詩詞、禪修、茶道為載體的禪茶文化,傳遞的是和諧、安寧、健康、愉悅,傳播的是慈悲和智慧。禪茶音樂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讓社會更加安定、祥和。
佛教文化:您希望這樣形式的音樂文化、禪茶文化,在社會中起到什么作用?您的預期和希望是什么?
法師:仁炟希望,這種形式的禪茶音樂文化,能夠起到弘揚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希望禪茶音樂文化,能夠讓大家提高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增長正能量。讓人們認識、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加民族自信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禪茶音樂文化作品涌現,用多種元素和表現形式詮釋禪茶文化,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予以豐富和發展。
希望有更多人致力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目前禪茶音樂會在國內巡演。禪茶音樂會的演出、籌備需要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支持。
希望禪茶音樂會能夠走向世界,讓世界上更多國家的人民,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增進世界和平。
禪茶音樂會是一種嘗試。仁炟作為詞作者,做了一點該做的事情,也是拋磚引玉之舉。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禪茶文化工作中來,創作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提升道德修養,凈化人心,安定社會,共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繁榮。
佛教文化:在這兩次音樂會中,您感觸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法師:2013年12月和2014年4月分別在深圳和濟南舉行中華原創禪茶音樂會,仁炟感觸最深的是觀眾們的踴躍程度。沒想到他們對禪茶文化那么喜歡。
深圳禪茶音樂會,在深圳音樂廳舉行,音樂廳共503個座位,報名人數一千多人。
濟南禪茶音樂會,在山東劇院舉行,總共864個座位,報名人數兩三千人。座無虛席,很多人沒有票,也在山東劇院門外徘徊。演出開始后,義工發了100多個小坐墊,讓他們坐在樓梯上。雖然沒有座椅,他們也非常歡喜。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十多歲的娃娃,無不聚精會神地觀看。
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以及中國香港、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山東等地的領導、嘉賓、觀眾、演職人員逾千人,都非常喜歡,沒有中途退場的。
演出結束后,很多觀眾包括演職人員久久不舍得離開,合影留念,興高采烈地分享、回味。
山東的各個媒體,報紙,電視臺,各級領導,媒體記者,也都非常關注禪茶音樂會,對于音樂會的舉辦,給予高度評價。山東電視臺在2014年4月15日晚上的新聞聯播中,用九個大幅畫面播報了中華原創禪茶音樂會在山東劇院演出的新聞。
大眾對于禪茶音樂會的喜愛程度,超出仁炟的想象。
禪茶音樂會結束了,仁炟心中只有“感恩”。感恩每一次機會,感恩各級領導的支持,感恩每一位演職人員和義工菩薩的奉獻,感恩各個媒體的關心與支持。
弘揚禪茶文化的過程中,也是學習和修行的過程,磨煉自己的心志,也得到心靈的凈化與提升。
緣起性空,諸行無常。在目前這個時空點上,我們做了該做的事情——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要用平靜的心態,以一顆平常心來做這個事情,不因贊嘆稱譽而洋洋自得,也不因挑剔和譏諷而垂頭喪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吹不動。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做我們該做的事情。盡心而做,隨緣而為,自然而然,法爾如是。
最后,以禪詩《覺了》共勉:“西邊月沒,東方日出。花開花落,法性一如。”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