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外省人大量進入普洱,不少人從事商業,普洱商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商旅路線主要為南、北兩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輸出茶葉、食鹽、地產中草藥材,輸入布匹、香煙等,稱為“省貨”;南路由普洱輸出食鹽、銀飾等,經思茅、車里至佛海,銷售后又轉運茶葉至緬甸,輸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紗、布匹、西藥、鹿茸、虎骨及雜貨等,稱為“壩子貨”。此時的普洱茶不僅行銷國內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區,而且遠銷港澳、緬甸、越南乃至歐洲,尤在日本和西歐享有盛名。普洱成為滇南重鎮和商業活動中心。
抗戰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暢銷無阻,國外至緬甸、印度、暹羅、南洋、香港一帶,內地則遍及云南、貴州、康藏等地的商業市鎮。日軍南進時,由于戰禍侵襲佛海一帶,國內外交通受阻,因而產銷不如前。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