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產茶區的少數民族,均以茶作主要經濟來源和物與物相換的對象,所以幾乎處處種茶,戶戶賣茶,馬幫塞途,商旅云集。據考察,這一時期每年約有馬幫五萬匹于春秋二季來回于滇南、滇西及越南、緬甸、老撾等地運輸茶葉,隨著茶葉運輸的繁忙,客棧、食館、商店也應運而起,生意興旺,第三產業在交通沿線發展起來。往來于思茅普洱地區的馬幫運輸有幾條干線。
其一,由下關經順寧(現:鳳慶縣)、臨滄市云縣、臨滄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鄉、雙江縣運輸勐庫茶、鳳慶縣茶至下關加工為沱茶,每年約有馱馬4—6千匹馱運。其二,由蒙自向西至臨安(建水)、石屏縣,往南至城抵西雙版納。其三,以玉溪為起點,經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海關的設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運銷。清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與法國在北京簽訂《中法商務專條》,其中第三條規定:“議定云南之思茅開為法越通商處所。”光緒二十三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國又強迫清廷在北京訂立《中緬條約附款十九條》,其中第十三條規定“將在思茅設立英國領事官駐扎。”,根據上述條款,1897年1月2日,法國在思茅建立了海關。1902年5月8日,英國在思茅建立海關。據海關統計,自民國元年巨民國十二年(1912-1923)經由思茅海關出口的紅茶,價值白銀110210兩。
思茅普洱區在歷史上的鹽茶馬道,是伴隨著鹽茶的生產、運輸、銷售而興起的。據光緒《普洱府志》載,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銷西番。其卷十九《食貨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宋代時已開始有茶馬市場,以茶易馬。元代時茶葉已成為邊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時,謝肇制已經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記載。萬歷年間,在普洱已設官管理茶葉貿易。據考,歷史上普洱茶運銷量號稱10萬擔以上,清順治十八年(1661),僅從普洱運銷西藏的茶葉就有三萬馱之多。
“清代中葉,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廳增設茶局,商人經營茶葉要向官方領取茶引”(即執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樂山設“攸樂同知”,統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當時每年約有馬幫一千余馱運茶葉,然后轉運普洱府加工精制。由于瘴瘧流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將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改稱思茅同知,從此思茅又成了普洱與西雙版納之間的茶葉中轉站,思茅也因“普茶遠銷”而繁榮起來。從道光至光緒初年(1821-1876),思茅城商旅云集,市場繁榮。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馱運茶、膠(紫膠)者絡繹不絕,滇南商道已成為一條“茶葉商道”,印度、緬甸、暹羅(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各國,均有商人來往于西雙版納和思茅、普洱之間。這時期的普洱茶馬道異常興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