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清廷對普洱府茶業情況進行調查后,將六大茶山所產的普洱茶列為貢品,年解貢茶660擔,貢后方允許民間私商進行交易。康雍乾期間,清政府還在普洱一帶開采銅礦和鹽礦,這對當地商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宋代
宋代,大理政權將南詔時期所設的“步日瞼”改為“步日部”。此時宋國與北方的金國連年征戰不止,急需戰馬,大理政權便在“步日部”開設“茶馬市場”,以當地的茶葉換取西藏馬匹,再將馬匹轉與宋國,以換取其錦緞與珠玩飾品。茶葉的種植隨之擴大。
二、元代
到了元代,蒙古軍隊占領了云南,將“步日”改為“普日”,普洱茶已成為邊疆各族民間交換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隨同以食肉、乳制品為主食的蒙古人進入俄國。
三、明、清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稱為“普耳”。萬歷年間,“普耳”又正式改為“普洱”,明朝廷還在其地設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貿易。
清順治十六年(1619年),吳三桂平定云南,將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養、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萬、上猛烏、下猛烏、整董編為十三個版納,統歸元江府管轄。這一時期普洱茶的生產和銷路較好,據《思茅縣志》載:“順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葉十萬擔,經普洱過麗江銷往西藏茶葉三萬馱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達“數十萬”之眾,因而不斷出現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設普洱府后,即在思茅城內設普洱茶局管理茶葉的種植、加工制作及銷售,并將原思茅城內私營茶商一律趕走,不得經營茶葉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行“茶引”購茶,茶商復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種為園餅茶,又稱為“園寶茶”,因七餅為一筒出售,又稱“七子餅茶”或“七子園”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所生產的“園寶茶”經易武銷至緬甸、泰國、香港,再轉南洋及至歐洲、美洲,進入國際茶葉市場。乾隆年間,清廷對普洱府茶業情況進行調查后,將六大茶山所產的普洱茶列為貢品,年解貢茶660擔,貢后方允許民間私商進行交易。康雍乾期間,清政府還在普洱一帶開采銅礦和鹽礦,這對當地商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商賈旅人聚集,也帶動了普洱茶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來往如織,城內攤點遍布,店鋪林立,城外帳篷如云。馬幫出入,土特產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換日益發展,飲食業和人馬旅店應運而生。普洱天天為街,日日為市,甚至還出現了夜市市場,成為滇南商業活動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滿磨街等集市亦隨之形成,并日益興隆,據清道光《普洱府志》記載,出現了“蠻民雜居,以茶為市……衣食仰給茶山……夷漢雜居,男女交易,士農樂業,鹽茶通商”的繁榮景象。道光年間,普洱一帶的商業達到了鼎盛,且有行商、坐商和貨郎之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隨貢茶和大眾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產茶增至十萬擔,運量隨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紳出錢,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驛道,全長211公里,全為青石板鋪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濘。
明清兩代,在“茶馬古道”之外,還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四條“茶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馬大道”,歷史上的普洱貢茶經此道運往昆明,然后轉運京城。從長江下游而來的客商,以及滇中、滇東地區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員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瀾滄的“旱季茶馬大道”,自普洱起運茶葉,經思茅糯扎至瀾滄縣,再至勐連縣而后到達緬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萊州的“茶馬大道”,由普洱起運茶葉,經江城縣至越南萊州,然后轉運至歐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馬大道”,此系“官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經思茅、車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達緬甸的景棟。在今天的普洱縣境內,還保留有三處較為完整的“茶馬大道”的遺址,見證著普洱茶貿易在歷史上曾經的繁榮與輝煌。
同治年間,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壩”五年爭戰,茶市不興,各地茶商漸撤,茶園荒蕪,茶業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業漸漸衰落。光緒年間,茶市又復活躍,私商恢復,寧洱縣城有秦晉、兩廣、四川、江西、兩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會館十余處,商號180余家,其中較大商號有“協太昌、同心昌、榮和昌”等20余家,這些商號多數經營并加工茶葉。在寧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滿茶、緊團茶、改造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為團餅、方磚、牛心和人頭團茶等。思茅廳內,設有茶葉總店,除專制“八色貢茶”外,還加工各種緊團茶、園餅茶和毛尖茶。民間專業加工銷售茶葉的較大商號有“恒和園”、“裕泰豐”、“雷永豐”等10余家,生產園餅、方磚、緊團茶和雙喜牌茶。較大商號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豐”、“信仁和”、“廣益祥”等數家。漢族商人、地主還以客戶身份進入易武產茶區,利用“夷民難以撐持門戶”的時機,典進茶林,在易武、勐海開設茶莊,收購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