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東晉時代,普洱茶就現身于典籍中,隨后也曾詩意地從兩漢、三國、唐宋等等歷代文本中穿行,但其留下的痕跡何其輕盈,以至要耗費一個學者數年的精力才可以考證出來。千年之后,沉睡的普洱茶從清代醒來,遂名動天下。
云南地處祖國邊疆,山高水險。在古代交通極為艱難,茶葉的外運全靠馬幫牛幫,山路上耽擱的時間很長,有的路段馬幫一年只能走兩趟,牛幫則一年只能走一轉,茶在馬背、牛背上長時間顛簸,日曬、風吹、雨淋,使其內含物質徐徐轉化,自然發酵,靠時間來醞釀變化。最終形成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的品質風格。
1973年,普洱茶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73年,中國茶葉總公司云南茶葉分公司根據廣東和香港市場的需求,開始試制普洱茶熟茶。此前,普洱茶都是以云南本地大葉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較長時間自然后發酵而形成,可以說,試制普洱熟茶,是一項幾個世紀以來都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在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實驗數據、沒有任何標準茶樣、更沒有前人實踐經驗的情況下,經過艱難的探索和研究,“渥堆發酵技術”終于在昆明茶廠誕生,發酵時間由自然發酵的幾年、十幾年縮短到45天左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普洱茶的品飲質量和保健功能,從而使普洱茶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成為可能,促成了普洱茶生產從相對原始的農業經濟向現代集約型農業經濟的轉變。
1975年,今天在普洱茶界聲名赫赫的“7581”創制。創制初期的“7581”磚形比定制時略小、略薄,壓制比較緊,透氣性不好,磚上有紗布的印記,客戶意見紛紛,市場并不太接受;應該說,整個七十年代,“7581”的市場表現較為平淡。
1983年,為適應形勢變化和市場需要,昆明茶廠下決心扭轉“7851”熟磚的市場表現。從模子、磚形、口感、拼配比例、發酵工藝等等多方面進行改造,并重新試制新的機器,新機器從環節上保證了產品質量。選擇適度偏重的發酵,口感追求回甘、回甜、滋味醇厚。改良后的產品受到市場歡迎,出現旺銷勢頭。
1983到1993年,是7581茶磚的“黃金十年”。1993年年底,昆明茶廠關閉停產,至2004年才恢復生產。
7581被譽為“熟茶之母”,同時,7581也是一個編號,一種配方。
75,指1975年拼配的配方。
8,指該茶中最高的等級為8級茶。普洱茶一般為三種茶拼配而成。從茶葉的等級中即可看出是現代仿制,還是計劃經濟時期生產。
7581中的最后一個1,一般現在指生產廠家,比如1指昆明茶廠,2指勐海茶廠,3指下關茶廠。實質上,當年,7581指的是一種配方,也可能是省茶司指定的任何一個國有茶廠生產。
背釘可以視為原昆明茶廠生產的一種標志。仔細看,可以發現茶磚背有凸出的部分。
該茶為1993年昆明茶廠生產的最后一批7581。
2003年池宗憲出版一書中即記錄有該茶。
云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院長邵宛芳品鑒:普洱茶的倉儲技術一直未得到重視,其實,倉儲技術可以視為普洱茶的一種加工技藝。該批7581的陳香味突出,回甘良好,體現了良好的倉儲技術。
著名普洱茶專家,云南省茶葉商會副會長、原勐海縣茶葉協會會長、老班章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曾云榮品鑒:最后一批7581,陳香濃郁,滋味醇和,難得好茶。
中國土產畜產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高級工程師、云南省茶葉商會副會長、云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副會長蘇芳華品鑒:7581是云南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93年昆明茶廠沒有生產后,市場上仿冒的很多,最后一批7581可以作為歷史資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