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藏、新疆、內蒙、青海、甘肅、寧夏及周邊地區等各民族的每日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中,普洱茶在日常飲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章將專業記載著從清末民初到二○○四年,這一百年來的茶磚文化。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普洱茶未經蒸壓前稱為“散茶”,因為儲存及運送方便,所以有緊壓茶之稱,更分為餅、磚、沱…等不同樣式的茶款,普洱茶之所以越陳越香,是因為茶體與空氣接觸而產生后氧化工序,進而刺激性退化,甘醇度提升,加上因時間的累積價值以及飲用者眾多使其加速流失的因素,進而成為物以稀為貴的絕品。清末民初的西雙版納乃【瘴癘之區】瘟疫流行,夏秋時節,外人均不敢涉足,當時所生產的茶品往往要到春冬之際,方可運出叫賣,因此在未運出囤積之時,陳堆陳倉的存放著,難免受濕氣及溫度的溫熱作用,而產生氧化發熱,加上茶馬古道的運送,在馬背上長途遷徙,最終也形成了【后發酵工序】,由于長期間【后發酵】也使普洱茶具備了刺激性降低、滋味醇厚、回味甘甜、香陳味美、愈陳愈香也愈來愈珍貴的特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