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來了,茶友們紛紛追逐早春的第一波芽茶。可是,今天茶友“五色土”問了小懂一個問題:“《茶經》上說‘筍著上,芽者次’,難道芽茶不好嗎?”
的確,陸羽在《茶經一之源》說道:“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筍著上,芽者次”是什么意思。
陸羽說的“芽”是什么?
闡釋《茶經》的權威著述、吳覺農先生主編的《茶經述評》提到:“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說的是芽葉形態特征與品質的關系。芽葉的形態既反映茶樹品種的特性,又反映芽葉的嫩度。
“筍者”是筍狀的芽,它的特征是芽葉長、芽頭肥壯、重實。生長出這種筍狀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葉種茶樹;一種是長勢旺盛的茶樹。這種芽葉,持嫩性強,品質成分含量豐富,成品茶的質量當然居上。“芽者”是指細弱短瘦的芽葉,這種芽葉制成成品茶,質量自然不佳。
看來,“芽”在陸羽那個時代是意思跟現在還不太一樣。此外,《茶經述評》中還說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由于古代芽、牙相通,所以“芽者”也可以寫作“牙者”。這也是有根據的。因為《茶經》的“百川學海本”、“常樂校本”和“說郛本”就都寫作“牙”字。因此,如果寫作“牙者”,也可解作是指牙齒狀的嫩芽,牙齒上下對生,即指對夾葉。
“筍”和“牙”都是象形的,《茶經》中常用形象化的筆法,所以這種解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
對夾葉,是茶樹新梢上萌發的對生兩葉抱一小芽的芽葉,專業上屬于非正常的新梢。所以,優質的茶葉制作,應剔除對夾葉不用。
“芽”的演進
關于文字的含義,即使在古時候也是一直在演進的。《茶經》所提出的“芽”與“筍”,在后來,似乎也不那么容易區別。
例如,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說:“凡芽如雀舌、谷粒者為斗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
宋代熊蕃在《北苑貢茶錄》中也說:
“凡茶芽數品,最上日小芽,如雀舌、鷹爪,以其勁直纖挺,故號芽茶;次日揀芽,乃一芽帶一葉者,號一槍一旗;次日中芽,乃一芽帶兩葉,號一槍兩旗;其帶三葉、四葉,皆漸老矣。”
但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的,與上述的說法有所不同,他說:
“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以其質干、土力皆有余故也。若雀舌、麥顆者,極下材耳。”
這里所論述的已不是筍或芽的界限問題,而是嫩度問題,《大觀茶論》和《北苑貢茶錄》認為越嫩越好,《夢溪筆談》認為過嫩不好,而以“長寸余,其細如針,唯芽長為上品”。可見在唐代以后,因制茶方法的改進,對筍和芽的含義已轉移到嫩度上來了。
看來,宋代以后對茶葉嫩度的要求,相比唐代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而今,我們對芽葉的理解已經科學了許多,但仍然能從經典著作中吸取很多養分。《茶經》作為經典將繼續流傳,時代和科技也將翻滾向前。
參考資料:
《茶經述評(第二版)》,吳覺農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版。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