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走萬千世界”。人生或者濃釅或者清淡,這當中,每個人都要親自承受:或苦盡甜來,或五味雜陳,或說得出口,或說不出口,如何體會,一顆心最清楚。道德文章,多是三五個素心人,居鄙間陋處,嚼著菜根做的;叫囂塵上的,不過是戲臺上人物的唱詞,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耐得住冷,耐得住清淡,從來是成就大業的道路。所以冷水也罷,慢慢濃起來的,終是茶了。
飲茶人總想說出茶的滋味,卻不知道飲茶的滋味,就在飲茶的過程中。如同人生在世,總計較成敗得失,殊不知成敗得失,都是人生的滋味。
飲茶時,要從中體會“所飲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著的人生滋味,將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會把真正的滋味放過。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飲茶的過程中,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尋味的念頭”上,而把“主角”放過了。好比人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天天設想著未至的將來,卻不做腳踏實地的事,最后將眼前的現實丟掉,一無所得。
平淡的水,溶入幾片茶葉,就成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顆自覺覺他的心,就會充滿歡喜。這像宋人杜小山的詩句所寫:“寒夜客來茶當酒,竹枋湯沸火正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人生如茶,初飲時也許會感覺苦澀;待到回味時,卻會讓人體會到茶的甘甜。這是不意而得的收獲,也是情理之中的自然事。然而對于飲者,只有口渴時,飲茶才有意義;如果只為體會飲茶的滋味,或濃或淡,拼命來喝,最終來不過是灌個大肚,那般的受苦受累,絕非智慧解脫,如是因、如是果,尚應全部自家承受,哪個也代你不得。當然,這樣的人生,也是不足取的。
面對一杯清茶,要有一份易安的婉約;二分東坡的豪放;三分老子的淡薄;四分板橋的灑脫。由此,湊成十分的愜意。茶,來自山林,本來就有一股“仙氣”。仗義之人,喝酒豪飲無數,盡可以山南海北五湖四海。儒雅之士,品茶小飲竊竊私語,少許放縱與張揚,少見那種大氣豪爽,多幾分委婉與彬彬有禮。
喝了二十多年的茶,從無知到成熟,從開心到不開心,從野心到平常心,從聲色犬馬到靜心讀書,清茶一杯,伴我人生沉浮,陪我悲欣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