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般若而至法華
轉熟酥而成醍醐
——黑茶之藏茶探尋記(3)
《茶風雅頌》專欄記者陳玉蓮
它,生長、制作于四川
它,主要為藏區人民飲用
它,如今被許多資深茶專業藏家收藏
它是藏茶
是中國黑茶的先驅
也是工藝最復雜的茶
它可以清飲
卻因與酥油融為一體
因為加鹽、加核桃、加雞蛋
成為完美的高原飲品
成為藏區的民生食品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歷史上,它靠人力
一包一包從四川
背至打箭爐
再轉馬幫運出
流向邊疆各地
由般若而至法華,轉熟酥而成醍醐
三、傳說與故事
西藏本不產茶,那個被藏人譽為“天界甘露”的茶,最早出自距藏區最近的四川。
《史記 • 周本紀》記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南(四川)八部族貢武王荼(茶)”。
說明四川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食用茶,并將茶作為珍貴的貢品。那時,茶尚未普及,處于早期使用階段。
歷史上明確記載藏茶與四川的關系,是《明史 茶法》:太祖朱元璋“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其中的天全,即今雅安天全縣,烏茶即黑茶。
藏茶是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漢文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宋史》。但實際上,自從有了藏文字,茶就已經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了。
關于藏茶,藏族有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文成公主的故事:
唐時,飲茶之風很盛,文成公主遠嫁西域,嫁妝豐厚,除金銀首飾、綾羅綢緞等等之外,還帶去了各種好茶。
由于西藏地處高原,氣候寒冷干燥,人們一日三餐均以肉食為主,水果蔬菜甚少。文成公主初到西藏,生活很不習慣。每天早晨,當婢女端來牛羊奶和各種肉食糌粑時,她就緊鎖雙眉。后來,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喝一些奶,再喝一些茶,胃果然舒服一些。后來,她干脆把茶和奶混和在一起,發現味道比單一的奶或茶更好,再加上一些糖,奶茶誕生了。《西藏政教鑒附錄》中說:“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也。”
這與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凱瑟琳有相同之處。當年,凱瑟琳從葡萄牙嫁到英國,提倡禁酒飲茶,傳播飲茶風尚,被英國人稱為“飲茶皇后”。比她更早的文成公主,則早于公元7世紀,就將茶帶到了藏區,算是世界最早的飲茶皇后!
——松贊干布的故事:
唐代時期,藏王松贊干布久病臥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息時,忽見一只小鳥,口銜一根嫩枝飛來。藏王命宮役將嫩枝熬水,服下后,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于在今四川找到了茶這種植物。
——酥油茶的愛情故事:
很久以前,藏區有兩個部落——轄部落和怒部落。兩個部落因發生械斗,結下了冤仇。然而,轄部落土司的女兒,愛上了怒部落土司的兒子……后來,女方父親派人殺死了男孩,女孩傷心至極,在男孩火葬時躍身火海……女孩變成了茶葉,男孩變成了鹽,于是,每次打酥油茶,都是女孩和男孩,茶和鹽,相親相愛的時刻,他們,和藏區人民日日生活在一起,永遠不分離!
……
藏人飲茶,先將茶進行熬煮,再加鹽及香料,喝茶時,有的會連茶渣一起吃掉,有“茶渣如油,給孩子吃”之說。
唐時的烹茶,在陸羽的《茶經》中記述為:“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類,煮之百沸……”
藏區的飲茶習俗,正與唐時的飲茶習俗相符。藏族的傳說故事,似乎也說明,藏茶出現于唐代。
茶由誰最早帶入藏區的?當然不是傳說中的那只鳥,普遍認為是由文成公主帶入,再由貴族生活推動而流行的。
還有一種說法,茶,由僧侶帶入藏區。
據說藏族僧人最早從漢族的寺院中看到了茶的應用,他們也發現茶使人“神智清醒,勤奮修行,增進智慧”,是修行的法寶,從而開始將茶引入藏區,在寺院中持續而廣泛地使用開來。
公元九世紀后期,吐蕃最后一代贊普——郎達瑪發起了“滅佛”運動,佛寺被摧毀、僧人被還俗,大量的僧人流落民間,飲茶之風開始在整個藏區流傳。
文成公主也好,寺院僧人也罷,茶之所以能夠在藏區盛行,主要還是因為,茶中富含維生素、單寧酸、茶堿和微量元素等有益成份,可解毒、清熱、潤燥、消膩,正好彌補了藏區以牛羊肉、青稞糌粑為主,飲食缺乏蔬菜水果的需求。
“由般若而至法華,轉熟酥而成醍醐”
藏族人民對酥油茶的贊美之詞,已經由物質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
而茶馬古道,正好源源不斷地為這個需求,提供了充足的供給——茶葉在四川做好,藏人用馬匹等進行交換!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