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一條可與之媲美的重要國際商道也日益引人矚目,它就是17至19世紀由武夷山至俄羅斯圣彼得堡的萬里茶道。前日,記者從福建省文物局獲悉,福建作為“萬里茶道”的起點之一,已經開始著手準備相關文化遺產的摸底、調查工作,今年11月將在武夷山召開“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討會。根據國家文物局的安排,途經八省區的“茶道”遺址將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一條茶路串起200多個城
據了解,“萬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穿越蒙古國,最終抵達俄羅斯圣彼得堡,全程近兩萬公里。這條貿易通道,在促進當時的國際間經濟、文化、宗教交流,促動沿線城市帶的興起與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在中華文明的外交史和商貿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茶的運輸,帶動了沿途200完成編輯多個城市的發展,促進了中蒙俄三國的經濟交流。”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時,將萬里茶道和新世紀的中俄油氣管道并稱為“世紀動脈”。
在2014年11月,武夷山召開“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討會之前,福建已經開始啟動調查相關文化遺產。
八省區聯合開展遺產調查
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一次“萬里茶道”文化遺產資源調查、遺產價值與比較分析,是八省區聯合合作,要共同建立合作機制。
據了解,八省區各文物局分別組織開展,爭取用半年左右時間,形成各省的“萬里茶道”文化遺產名單;有序開展“萬里茶道”重要文物建筑、傳統村鎮、考古遺址等各項保護工作,聯合開展沿線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工作,進一步明確“萬里茶道”文化遺產認定標準。
八省區將在今年年底前設立日常工作機構,開展經常性的聯絡、宣傳、交流等工作。
武夷山下梅村為茶道起點
武夷山漢城遺址博物館館長丁海祥介紹,清代的下梅村,是武夷山一個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據《崇安縣志》記載,“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竹筏三百艘,轉運不絕。經營茶葉均系江西人。光緒后,茶市由下梅而移赤石。”可見當時武夷茶市外運的繁忙景象,至今留存在梅溪的景隆碼頭、崇溪赤石碼頭,都見證著清中后期武夷巖茶水路運輸的繁忙。
“尤其是村里的鄒氏家族,是武夷山成為萬里茶道起點的重要開拓者。”丁館長說,最繁榮的時候是清代中后期。當時山西省榆次市常氏茶商,與鄒氏景隆號茶商聯合,從下梅收購茶葉先運到縣城,再用馬車載到江西河口(今鉛山縣)登船,再一路北上,經歸化,過庫侖,到達中俄邊境,轉手給恰克圖的俄羅斯商人。
據了解,當地文物部門已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對與“萬里茶道”有關的文物古跡進行了初步摸底,通過征集、復制等方式收集歷史遺存,已發現三條古水路、三大古碼頭、三條古驛道為“萬里茶道”運載商貿物資的重要通道和物證。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