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有著比陸羽《茶經》更悠久的歷史和生活,要了解普洱茶,不僅僅了解的是歷史、茶山、制茶工藝和儲存,還要了解跟普洱茶相關的生活內容,比如山上的茶農是怎么喝茶的,早期的普洱茶用什么來包裝,茶人們又是怎么通過普洱茶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情趣......這樣才能立體完整的了解普洱茶,讓喝茶、賞茶和品茶更有樂趣。
拋開藥食兩用不說,茶的最早沖泡技法是擂茶,擂者,研磨也,起于漢,在唐代初期中期也是茶飲的主角,是把茶葉、芝麻、花生、蒜、姜等原料放進擂缽里研磨后或煮飲或開水泡飲。個人覺得之所以是這種喝法,是因為當時的制茶工藝沒有炒青、曬青、烘青這道技術,無法把茶的苦澀味褪掉,所以才需要有其他調料和食料來中和茶的苦澀味,讓茶好喝(注:唐代的蒸青團茶采用的是鮮葉蒸青,跟現在先干燥后蒸不是同一種)。
云南當時已經有了茶葉的“干燥”技術,那就是烤茶。“秦、楚爭霸看莊蹻開滇”是中原文化跟云南的第一次大規模碰撞,那時候云南大山里的山民們正用陶罐在火塘烤著茶喝,當然烤的也是鮮葉,山民采來山上的野生茶葉子先把陶罐烤熱,然后把鮮葉放進陶罐,然后邊烤邊翻轉,直到鮮味烤成干葉子,再灌進去開水,滋得一聲,這茶的香氣和勁道就出來了,山民就是靠這個來提神加力的。
到了唐代,才有了云南茶飲正式的文書記載,唐.樊綽于咸通四年撰寫的《蠻書·云南志·管內物產卷七》中記:“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恰恰證明了云南茶文化與唐初期的“擂茶飲法”相似同步,雖然樊綽當時沒有到過云南,但這種道聽途說也是風聞之事,反而是當時更為普及的事了。
無論當時百工交流是通過民間還是官方,中原很多文化和工藝慢慢與云南交融,像云南瀾滄江流域至今還保留著以“構樹皮”為原料的手工造紙技術,主要用來記事和包裝普洱茶,自漢代蔡倫造紙以來,一直到明代《天工開物》,中國的手工造紙技術已是成熟,而用構樹皮造紙工藝更是在《天工開物》里被喻為最詩意的勞作。
生活上的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用茶葉泡酒,繡茶葉香包送給情郎,捏一個陶來烤茶來儲存茶葉,講一個帕巖冷的故事警示激勵后人們愛茶護茶,編無數騾馬好馱的竹筐從云南走到西藏......跟茶有關,跟普洱茶有關的生活和文化藝術在十萬大山里像水一樣流淌,滋潤著祖祖輩輩的生活。
云南二十多個民族有二十多種喝茶的生活,你只有走進來,才能領略到跟普洱茶一樣醇厚又香甜的時光滋味。歡迎來到世界茶的源頭,過一過跟茶有關的生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