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位居世界三大飲料之首。茶起源于遠古,發于神農,始于商周,產于西漢,傳于三國,興于唐宋,繼于元朝,盛于明清,臻于現代。茶道,即茶的道路、方向、理念及技藝等。
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只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茶道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中國茶道帶有東方農業民族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向往和諧。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機緣,倚于佛家的淡泊節操,洋于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導和、靜、德、怡、真的清和、儉約、謙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綱領,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唐代茶道以文人為主體。宋代茶道追求借茶勵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風度。明代追求秉于性靈,回歸自然的境界。清代追求簡潔、明快,水、具、茶俱佳。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聯絡感情,靜心怡神,冶性修德,學習禮法,是怡情雅志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源于華夏,中華兒女在唐代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的一種社交活動是“茶宴”。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位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唐人孺子可得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世界的陶冶、凈化與享受。茶道的精髓是文化,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以能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茶道文化的內涵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茶技、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茶道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服飾、飲食、醫藥等諸多個文化領域。茶道文化又是一種交際文化,是構建和保持人與人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手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升華理性思維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之為茶道。簡言之,即品飲者對茶的感悟稱為茶道。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修正范疇,需要實修實證,不僅要在“理”上認識,還要在“事”上修正,茶道文化是東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貢獻給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