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由北向南縱貫瀘定縣全境,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川巡撫奏準在大渡河修建鐵索橋,橋成后康熙帝御筆賜名為“瀘定橋”。至今,在橋東岸立有康熙《御制瀘定橋碑記》。該橋為鐵索懸橋,“橋東西長三十一丈一尺,寬九尺”,13根鐵鏈分別固定在東西兩岸橋臺的落井鐵樁里,橋兩端各有20米高的橋臺,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筑,其建筑風貌獨特,為世界和我國所獨有。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以22位勇士為突擊隊,飛奪瀘定橋,取得勝利。該橋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瀘定橋畔重現茶馬古道,是因為兩者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川、滇的茶葉等物資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它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五條通道,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有史料記載,清代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距離為2958千米,中間有近百個驛站,雅安、瀘定就是其必經之路,瀘定橋就是為茶馬古道的開通所建。
國家文物局要求該茶馬古道建設,應盡可能體現出當年川西民居的建筑風格,建筑體量不宜過大,應“修舊如舊”。而多年前因某電影制片廠拍片而制作的道具“碉堡”,不僅破壞了景觀,而且違反了歷史的真實,將當年在河東岸的國民黨守軍的碉堡建在了河西岸。
如果您明年年底前來到大渡河畔著名的瀘定橋,就會發現瀘定橋西岸將呈現茶馬古道的景觀。瀘定縣副縣長張報今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西岸一條400米長的步游道,將在今年8月底前率先建成。而對國家文物局要求拆除的西岸緊靠瀘定橋南側的“碉堡”,也將盡快予以妥善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