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一起了解了解宋代斗茶所用器具以及具體操作程序。
注湯有力、不易燙手、便于觀湯的湯瓶,保溫性強、便于咬盞運筅的黑釉建盞,僅憑這兩件標志性器具就可知此乃宋代點茶之器。
除此之外,完整的點茶程序中,自然還少不了初步敲碎餅茶的茶臼、不損茶色的石質茶磨、羅面細密的茶羅、擊拂茶湯的茶筅。“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糟不戛”大多情況下,在整套點茶程序中,質地為銀、銅、鐵、瓷亦或石的小型茶碾也會配合進行使用,其目的都是使茶粉足夠細。
碾磨、過羅
正式開始點茶前,如若使用的不是新茶,點茶者一般會將茶餅“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微火灸干后,取一部分包裹于干凈紙中槌碎,再碾磨、過羅。
注湯、調膏,運筅
由于盞的溫度關乎茶能否穩定漂浮,所以,點茶前的烘盞也顯得至關重要。緊接著,根據“一甌之茗,多不過二錢”的量適當投茶、注湯、調膏,運筅……
注水的方式與運筅的方式決定著茶面泡沫的多少,這類似于咖啡調飲中的打奶泡,是技術活,得掌握要點多加練習。
第一湯要沿著盞壁緩緩而入,慢慢攪動茶膏,茶筅施力要循序漸進;第二湯從茶面由緩至急注水,并用力擊拂直至細泡從茶面升起;前兩湯要少注水,到了第三湯,就得多注水,且擊拂時遵循輕巧、勻速原則;第四湯就得減注水量,擊拂時放慢速度;第五湯,運筅速度要稍放快些,攪動要透徹;到了第六湯,得留心輕輕拂動乳點,最后一注,茶湯稀稠調制適中,便可分出輕清重濁,不需要再繼續運筅擊拂。如此一來,一碗“茶味主于甘滑”的宋代點茶就可以品飲了。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