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的發現與藥用,直到千姿百態多種茶類的生產,經歷了咀嚼鮮葉、生煮羹飲、曬干收藏、蒸青做餅、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紅茶、綠茶等多種茶類制造的發展過程。在沒有發明用火烤煮食物之前,茶的利用只能是咀嚼鮮葉,這種最原始的利用方法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便是生煮羹飲,生煮類似現代生活得煮菜湯。后來人們將安溪鐵觀音茶葉曬干收藏,可隨時取作祭品或作藥用和飲用。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便是采葉做餅。中唐以后,采葉做餅茶的制茶工藝得到逐步完善,進行系統總結記載的便是陸羽《茶經·三之造》。
唐朝時,茶葉制造是以蒸青團餅茶為主,茶葉采來后,先放在甑釜中蒸一下,然后將蒸飲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搗碎的茶末,放在鐵制的規承(模)中,拍壓制成團餅,將茶餅穿起來烘焙至干,封存。當時,除了蒸青團餅茶以外,也曾出現蒸而不搗的散茶葉或搗而不拍的末茶。唐朝除有上述各種蒸青茶以外,還有少量炒青茶的制作。批發到了宋朝,制茶技術發展很快,而且由于貢茶制度的形成,團餅茶的制作力求精益求精,飾面花紋出現龍鳳之類,龍鳳團餅由此逐步產生。茶葉宋朝團餅茶稱片茶,其制造工藝較唐朝有了改進。其改進之點,一是蒸后要榨去部分茶汁,二是壓模紋飾精細。宋時,除團餅茶(即片茶)之外,還有散茶葉生產,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狀故名。批發到宋朝后期,散茶得到進一步發展,有取代團餅茶之勢。
元代制茶逐漸發展為以制造散茶、末茶為主。到了明代,團餅茶逐漸被淘汰,采摘細嫩芽葉制造散茶已是大勢所趨。因制造團餅茶既費工耗時,且經水浸、榨汁有損茶葉香味,散茶葉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正式廢團茶興葉茶,安溪茶葉促成這種變革的重要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詔令“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并規定芽葉散型茶品名為四種,即“探春、先春、次春、紫筍”。從此,停止制造團茶餅,蒸青散茶葉大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