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年前,唐德宗開始征收茶稅時,江西浮梁縣已是商品茶葉大集散地。政府在此征得稅額達15萬貫以上,占全國總額的八分之三。五代、唐、宋、元、明、清時期,江西茶鄉遍布,寧紅、婺綠、廬山云霧等名品飲譽中外。民國時期,江西茶葉盡管處在下坡路,但在對外貿易中,在為換取外匯充實財富的國策下,仍然成千上萬箱銷往國外,在國際市場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名譽不減。
好山好水產好茶
江西作為中國的一個重要農業大省,在中國農業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種植以稻米為主的同時,其經濟作物——茶葉,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
茶葉是氣候溫和和雨量豐沛地帶的產物,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浙、贛、閩、鄂、湘等地,因地處中低緯度,屬于季風區,熱量充足,雨量充沛,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茶葉產地。
江西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民國時期,江西產茶地有寧州、浮梁、贛東、婺源以及贛南等五大區。江西因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內地,沒有福建和廣東颶風暴雨的威脅,也沒有湖南和湖北遠隔海洋的擔憂。這種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所以自古以來江西茶葉產量特別高。
江西茶葉生產有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通商口岸開放前,江西寧州(即今天的修水、銅鼓)、浮梁及皖贛,屬祁門一帶所出茶葉,很早就溯贛江而上,越梅嶺,抵達廣州市場。此后,河口逐漸成為內地紅茶貿易中心,武夷山與江西各地著名茶品都在這里集裝,分別運輸到廣州和上海,有的甚至遠銷國外。
五大茶區享譽全國
民國時期,茶葉極盛時,江西茶園遍布,全省83縣中有50多個縣種茶,全省種茶面積在百萬畝以上,最高產量曾達30萬擔。各地茶農因地制宜,生產出浮紅、寧紅、婺綠和廬山云霧等馳名中外的茶葉名品。當時江西產茶地域可大致分為寧州、浮梁、贛東、婺源和贛南等五區。
寧州區包括贛西北的修水、武寧、銅鼓、宜豐等數縣。該區位于邊陲,幕阜、九宮兩大山脈蜿蜒其間,地勢高峻,山多田少,土質肥美,排水良好,最適宜植茶。這個地區出產的茶葉統稱為“寧紅”,堪與安徽的祁紅媲美,也稱為“寧紅區”。
浮梁區位于江西東北,毗鄰安徽祁門,與產茶聞名的初山南端相接壤。浮梁以北的茶寶山即由此分歧,該山山勢崇峻,土質肥美,含有大量氯化鐵與有機物質,最適宜茶樹栽培。區內所產茶葉制成紅茶,統稱為“浮紅”,所以浮梁區又稱為“浮紅區”。因為“色香味”上佳,在國際市場頗得盛譽。浮紅鼎盛時產量與祁紅產量并駕齊驅,年產一萬六千擔左右。
贛東區包括上饒、廣豐、玉山、鉛山四縣,位于贛東與閩浙山地,毗連仙霞山脈,是其自然疆界。區內地勢多傾斜,屬天然的優良產茶區域。區內上饒、廣豐、鉛山三縣茶葉大部分集中在河口制成紅茶,所以稱“河紅”。玉山所產茶葉則在玉山縣制成綠茶,所以稱為“玉綠”。
婺源區的婺源位于浙、贛、皖三大茶區的中心,是著名的產茶良地,不但數量在東南各省首屈一指,質量也上佳。中心產茶地是祁門、休寧、婺源,有“天下紅茶數祁門”之美譽。區內婺源和德興所產綠茶多銷于阿富汗、伊朗等地,深得國外人士贊許。
贛南區茶葉主要產地是遂川、大余及其附近縣域,以遂川的玉山茶最有名。因為狗牯腦所產的茶最為珍貴,所以玉山茶又叫狗牯腦。民國時期,每兩賣法幣三元。玉山茶的特點是清爽可口,在巴拿馬以及浙贛閩茶葉競賽會上均榮獲一等獎。此外,該區所產茶葉制成青茶,品質甚佳,和狗牯腦一樣,只是產量太少,售價昂貴,僅限于內銷。
民國江西名茶走向衰落
江西茶葉大量外銷始于清末咸豐和同治年間,僅修水紅茶每年就達20余萬箱,價值1500余萬兩白銀。民國前幾年,全省每年輸出茶葉50余萬箱,且寧紅的品質和市場聲譽在祁紅之上。可以說,清末民初是江西茶葉的黃金時代。
1932年前后,日本在錫蘭經營的茶園產量增加,焙制和包裝大有改進,使得我國國際茶葉市場如英國倫敦(紅茶主要市場)、摩洛哥(綠茶主要市場)等均為日本茶葉傾銷所奪,贛茶外銷市況因此一蹶不振。另外,因為品種的退化、采摘焙制的不精細、包裝的不標準、出口機制的不健全等,使得江西茶葉日益敗落。這也使得政府稅收和農民收入減少,農村茶戶普遍破產,無力經營茶園,土質日趨磽薄,所產茶質及香味逐漸下降。茶商無利可圖,轉而壓榨山戶,低價收購,以致山戶所得極微,無法從事再生產。這樣的交易組織形式和現象是贛茶衰敗的重要原因。
另外,英國政府除了獎勵種植外,還實行租稅政策,導致華茶在英國的銷售幾乎完全停頓。而日本茶園雖同屬小農經濟,但采用科學方法及新式機器栽培制造,同時政府極力采取各種保證政策來與他國競爭,甚至通過各種手段損毀華茶聲譽,使華茶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受到嚴重影響。而在當時國內,粗制濫造、摻假作偽盛行,加上茶商輾轉經手、剝削重重,茶葉品質日漸低劣卻成本奇高,便哄抬價格,待到銀根緊急時便競相貶價出賣。此外,中俄絕交,俄銷停滯,也是江西茶葉衰敗的原因之一。
為改變茶業頹勢,江西省政商各界作出過許多努力和嘗試。1935年3月,民國江西政府成立修水茶場,主要任務是改良茶葉的栽培,創新制茶工藝,經營上提倡茶業合作社,打破中間階級的盤剝敲詐。1939年,在婺源創建江西省立婺源制茶科技實用職業學校,加大培養茶葉人才的培養。皖贛兩省為挽救祁門、德興、浮梁三縣的紅茶,于1936年4月1日成立皖贛紅茶委員會,在指導、保護、改善皖贛紅茶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
抗戰期間,江西茶場遭受重大打擊,全省155萬華畝茶園幾乎全被炮火摧毀,僅婺源等兩三個縣保存。抗戰勝利后直到1947年春,江西茶場才有所恢復,但外銷數量僅僅數千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