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和兩晉時期,茶已經從漢代的僅限于荊楚或長江中游地區擴展到了我國東部地區的江南和浙江沿海一代,茶葉的飲用和生產也逐漸普及開來。
《三國志·吳書》寫道:“孫皓每饗宴,無不競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以當酒”。這個記載表明三國后期至少在東吳上層社會中,飲茶已開始流行。另外《秦子》中也有“顧彥先日,有味如膳,飲而不醉;無味如茶,飲而酲焉,醉人何用也?!”這些材料一方面是三國時江南飲茶的佐證,另一方面表明西晉統一促進南北交流,促進了中原地區的飲茶。雖然北方飲茶并不一定就是從晉開始的。不過中原最早飲茶的可靠記載還是西晉左思的《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暫……止為荼菽據,吹噓對鼎櫪”。
三國吳與東晉都以現在的南京為都城,達官貴人特別是東晉北方士族集結、移居于此。受其影響,江東一帶(今蘇南和浙江)成為茶業發展新區,其茶業和茶業文化的發展速度在此階段中較之我國其他地區要快很多。
在茶的飲用上,相對于三國江東茶的飲用還主要流行于宮廷和望族之間,東晉時的茶已經成為江東地區的平常待客之物。這期間茶飲的發展必然帶動茶樹種植的發展,可惜幾乎沒有這方面的直接資料,只可根據有些材料推測湖州包括江蘇宜興一代的茶葉生產在兩晉期間有一定的發展,而宜興的某些山嶺茶樹種植已經十分繁盛了。雖然如此,這一時期茶葉的生產和技術中心仍然是荊巴和西蜀。張揖《廣雅》所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這也是我們現在能見的茶的最早加工記載。三國兩晉時期儒釋道三教在傳播巾開始融合,受其影響孕育出融合了儒釋道文化的茶文化,可以說是我周茶文化的形成階段。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