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特色的宋代末茶茶藝為人們習用了數百年,其后在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詔罷貢團茶之后正式消亡。
此后,雖然陸續仍有一些文人玩習末茶茶藝以為雅事,但在整個的社會習俗與觀念中,末茶茶藝都只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不再在中國人的飲茶習俗及相關觀念中占主導地位了。
從表面上看,末茶茶藝的消亡,似乎是明政府行政政策干預的結果,其實不然。深入地研究宋代末茶茶藝及相關的社會現象與觀念,就會發現,宋代末茶茶藝消亡的某些內在原因早就已經蘊藏其中。
宋代末茶點茶及斗茶茶藝中,茶湯之色皆尚白,為了使點飲斗試時茶湯呈白色,就要求在茶餅的制造過程中,盡量榨盡茶葉中的汁液,這就造成末茶之餅在色、香、味諸方面與茶葉原本的自然物性相違背的現象。
徽宗《大觀茶論•色》言:“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等等,都是說如果不將茶葉中的汁液壓榨干凈,就會使茶末在點試時味、色濁重,達不到要求。
在中外茶葉歷史上,宋代大概是唯一的曾經要求將茶葉中汁液榨干凈的一個時期與個例,因為茶葉的色與味全都溶含在茶葉汁液之中,宋以外各代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要做到的,是如何在制造、飲用茶葉過程中保持茶葉的汁液和激發茶葉之綠色與氣味,宋人卻空前絕后,獨一無二地認為榨盡茶葉汁液才能保持好的茶色與茶味,實在有點讓人感到奇怪和匪夷所思。
為什么不是通過適當的制造技術使味道的濃淡保持在一個適中的程度,而是榨干汁液才味道最好呢?不知當時的建茶茶力濃厚到了什么樣的程度,以至于要將茶汁榨干才味道好。
宋代的末茶從根本上違背了茶葉固有的自然物性,而違背自然物性的東西,其中所必然蘊含的對自我否定的成分,總有一天會使得其自身即末茶這一物質形態不可能長久地存在下去,而最終被茶葉所取代。
其中究竟,還是明代田藝蘅一語中的:“茶之團者片者,皆出碾硙之末,既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若今之芽茶也,蓋天然者自勝耳。”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