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前,普洱茶是乎僅是一種經蒸制成團狀的緊茶,而到清代普洱茶演變為具有多種花色的茶品。
張泓《滇南新??語》:“普洱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號。毛尖即雨前采者,不作團,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綠可愛。芽茶較毛尖稍壯,采治成團,以二兩四兩為率,滇人重之。女兒茶亦芽茶之類,取于谷雨后,以一筋至十筋為一團,皆夷女采治。……,制撫用三者充歲貢。其余粗普葉,皆散賣滇中;最粗者熬膏成餅摹印。歲貢中也有女兒茶膏。”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等。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有偽作者,名川茶,乃川省與滇交界處土人所造,其餅不堅,色亦黃,不如普洱茶清香獨絕也。……,普洱茶膏黑如漆。……,綠色者更佳。”
阮福《普洱茶記》:“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福又撿貢茶案冊,知每年進貢之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于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賣,采而蒸之,揉為團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葉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著,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內粗者,名改造茶;將揉時預擇其內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結而不改者,名疙瘩茶。……所謂普洱茶者, 非普洱府界內所產,蓋產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農業出版社,1988年):“條形黑茶之一。普洱茶名目較多,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園茶(七子餅茶)、緊茶、餅茶,普洱茶指的是普洱散茶。品質特點是條形肥壯,湯色橙黃,香味醇濃,帶有特殊的陳香。他是選用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篩制成半成品后,經過潮水漚堆,促進茶葉中多酚類物質在濕熱條件下轉化,以形成其獨特的品質。”
《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云南大葉種,采摘其鮮葉,經殺青后揉捻曬干的曬青茶(滇青)為原料,經過潑水堆積發酵(漚堆)的特殊工藝加工制成。普洱散茶外形條索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俗稱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并具有獨特的陳香。以普洱散茶為原料,蒸壓加工成的緊壓茶有:普洱沱茶、七子餅茶(園茶)、普洱茶磚等。”
《中國茶學大辭典》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歷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區(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自治卅)生產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縣)銷售的,以云南大葉種為原料制成的曬青毛茶,以及用其壓制成的緊壓茶。散茶條索肥壯、肥大完整,色澤褐紅(俗稱豬肝色)或帶有灰白色,緊壓茶外形端正,勻整,松緊適度。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葉底褐紅色,滋味醇厚回甘。” 按演變到今天普洱??茶制造過程有以下的工序,茶青經殺青、揉捻、曬干制成曬青毛茶──滇青,生普洱茶為分級后直接蒸壓而成,熟普洱茶是再經灑水、渥堆、晾干、篩分制成普洱散茶。茲就其制造工序,分述如下:
一、殺青:普洱茶是屬于綠茶類,故其第一道工序是殺青,殺青的主要目的是停止茶葉的發酵。殺青大多采用鍋式殺青,因茶青未經萎凋失水,故殺青時必須達到殺透殺勻,使茶葉失水均勻。
二、揉捻:揉捻根據茶青原料老嫩不同,做輕重調整,嫩葉較輕,老葉較重,揉成條形為適度。
三、曬干:利用日光將揉捻后的茶青薄攤,曬至茶葉含水量到10%左右,沒有陽光時也可用烘干的方式。不過利用日光曬干的茶葉有其特殊的香味,這也是早期普洱茶風味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渥堆:渥堆是將制成的曬青毛茶潑水使茶葉吸水受潮,然后堆成一定的厚度,利用濕熱的原理將茶葉熟化,渥堆的輕重是由水的比例、茶的厚度及時間長短來控制。
五、晾干:渥堆后的茶葉薄攤,自然風干。
六、篩分:篩分為茶葉分級的步驟,普洱茶一般依老嫩成度分為十級,普洱散茶再經蒸壓后制成緊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