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原本沒有征稅,到唐代建中元年,朝廷才對茶葉征稅。茶稅開始時沒有單獨成稅,只是列名于漆、竹、木等農產品一起征收,相當于現代的農業特產稅,從價征收十分之一。
13年后的貞元九年,由于民間飲茶日益普及,茶葉生產迅速發展,茶稅稅源增長勢頭旺盛,以至于一縣之茶稅,超過全國的礦產稅總量。于是朝廷決定將茶稅單獨列為一個稅種,規定在產地交產品稅,運輸時交商品通過稅,當年全國財政茶稅收入便達41萬緡。朝廷在征收茶稅的敕令中,明確宣布茶稅收入專款專用,全額用于增加社會保障設施--常平倉的本錢。常平,源于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于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谷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常平倉則起于漢代,是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唐初,產茶多在云南、四川,由于僧人云游四方,廣為傳播,中唐時產茶已遍及50余州。唐時人們飲茶,并非似今人的開水沖飲,而是烹飲。
唐人烹茶、飲茶,十分講究。由于茶種不同、水質差異、茶水比例不一,燒茶火候不同,每次茶味是不同的,這種非常細微的差別,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極有悟性者,才能辨別出來。陸羽的師傅智識禪師就是此類品茶高手。一次智識大師被唐代宗召進宮內多時,很想飲用徒弟陸羽所烹之茶,此時恰好陸羽進京,烹了一壺茶由太監送給雙目失明的老禪師智識飲用,他僅僅喝了兩口,便驚呼:“此乃吾徒兒所烹之茶,陸羽可進宮了!“飲茶大有益于延年益壽,據記載,唐大中三年,東郡進一僧年120歲,唐宣宗召問其長壽之秘訣,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到處唯茶是求,或出也日過百余碗,如常日也不下四五十碗“,看來多飲茶乃長壽之道。唐代著《茶經》一書的陸羽是一個孤兒,三歲時被湖北天門“竟陵禪寺“長老智識大師所收養,青少年時期在禪院接受教育,長期擔任為智識大師煮茶的童奴,在唐代全國佛寺中這種奴婢達15萬人之多。由于陸羽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對被佛教僧人悉心研究和傳播的種茶、制茶、飲茶知識,鉆研孜孜不倦,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以致被后人奉為茶圣。由于飲茶品茗者日眾,販私者有厚利可圖。為了確保國家財政收入,唐法律規定:凡販私茶三次,數量超過500斤者處以死刑。由于朝廷以重刑禁私茶,天下茶稅猛增,唐武宗時,每年茶稅收入超過160萬緡。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