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于中國,這是自古以來為世界所公認的。
1824年印度阿薩姆省發現有野生茶樹后,國際學術界曾產生過茶樹原產地之爭議,主流觀點認為,有無野生茶樹是確定茶樹原產地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依據,應當把野生茶樹的存在、發現和利用綜合起來分析才能確定。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這已為大量的史實所證明,而實物依據在當時卻成了一個爭議的問題。隨后大量的事實證明,我國有10個省區198處有野生大茶樹,最有說明力的是云南古茶樹群的發現。
1993年4月在云南思茅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普洱茶葉節期間召開了“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9個國家和地區的181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界的專家學者對古茶樹、古茶園,特別是對瀾滄邦崴古茶樹進行了多學科的研究,根據生物進化和遺傳與變異的理論。通過對茶樹的分析研究,專家們認為,古茶樹分為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其中過渡型是較進化的野生型和較原始的栽培型的綜合。瀾滄邦崴古茶樹的發現和研究及其前后發現的勐海巴達野生型古茶樹、鎮源千家寨古茶樹群、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樹、瀾滄景邁山古茶園,構成了一個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的完整的茶樹起源利用的體系。云南現已發現的古茶樹、古茶園是研究茶樹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是證明茶樹原產地在中國,中心在云南的實物依據。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