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前普洱茶的集散地以普洱為主,清朝末年普洱茶的制作技術向南傳遞,由普洱、思茅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區。至民國初年,因種種政經因素、交通問題,加之瘟疫肆虐,茶葉的貿易重心完全由勐海地區所取代。1950年代初期勐海茶廠除在本縣茶區設站收購毛茶外,并在景洪、勐臘等縣設站收購毛茶。且1952年開始,勐海茶廠及所屬南糯山分廠開始收購部分鮮葉直接在場內加工,成為初、精制合一的最早典范。目前勐海茶區涵蓋在西雙版那地區瀾滄江以南的范圍,包括景洪、巴達、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龍、勐宋、勐遮等地區;廣義勐海茶區,涵蓋至勐海茶廠收購毛料茶區,如臨滄地區南部、思茅西南部茶區。緯度與海拔較低,氣溫稍高、雨量較多,茶性強、香氣揚、澀度較高,是此茶區茶菁主要特色。
勐海茶區是云南四大產茶區之一,六大普洱茶產區之一,勐海92年高山普洱生餅、勐海茶廠07年大益普洱茶品名及批勐海茶區1997年勐海茶廠7542-水藍印97勐海茶廠紅絲帶沱茶100g[舊茶]勐海03年紫云好青餅、勐關于勐海茶廠新防偽的問題原生態哈尼歌民歌及普洱茶賽將在純干倉88青餅-勐海茶廠勐海茶廠70年代-2003年部分普洱。
在瀾滄江以西的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轄區內。茶區包括佛海(勐海)、南嶠(勐遮)、寧江等地,江外茶以南糯山和勐宋為中心。南糯山在勐海縣格朗和距景洪22公里處,1923年,政府在南糯山設立云南省第一茶業實驗場,這一帶茶山,面積廣闊,種茶歷史悠久。昔稱“壩茶”,其實都是種在山上的,1953年,省茶科所所在南糯山半坡寨發現茶樹王,主干圍粗4.34米,主干徑1.38米,高5.5米,樹齡已800年以上(惜1994年冬已枯死),為世界上最大的栽培型古樹。南糯山哈尼族儂尼老人手,他們從黑江遷來定居已56代人,當時山上已有茶樹,是蒲滿人(布朗族)所種,據估算,栽種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南糯山產茶一千擔,1957年時產茶2412擔,如今古茶園仍有萬畝之多,加上新茶園,更增添了茶山新容,歷史上佛海茶區年約產茶一萬擔。南嶠(勐遮)茶區,年約產茶5千擔。寧江茶區產茶5~6百擔。
如今勐海縣境內有南糯山、布朗山、西定山、巴達山四大茶山,未曾記在古書中,但在中外仍享有名氣。具有60年歷史的勐海茶廠,現有茶園2萬畝,年產茶7500噸。勐海茶區現有茶園近18萬畝,年產茶9.5萬多擔。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