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飲茶展示出率性自然的面貌,朱權所著《茶譜》可謂開此種風氣之先河。雖然他大致沿襲了宋代點茶諸法,但從根本上反對“以膏為餅”“雜以諸香,飾以金彩”的團茶而改用散茶碾末沖點,他說:“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所以其茶風清奇而玄虛,連同他的詩也想象超拔,他把喝茶與修道合而為一,追求的是“探虛立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的大道境界。可以說,廢除奢華繁復的團茶是其父使民休養生息的政治決策,而改烹葉茶則是朱權出自內心的精神需要。
作為藝術家的寧王把喝茶當成是“傲物玩世之事”,茶人應當“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于是,他在南昌郊外的山野林下支起茶灶,覓得一“疾憨奇古”的老翁,其翁八十猶童,“衣以鶴氅,系以麻絳,履以草履,背駝而頸蜷”,令其煮水供茶則清逸非常;又得“一瞽者,無雙目”,善以竹為茶匙,異于凡品,雖黃金亦不為貴也。朱權還選用前輩茶人不曾垂青的“饒瓷”點茶,清白且可愛,就連茶磨、茶碾都選用石質,無復宋人的絢爛風習。
?u>巖韻胂筧绱說ǖ牟樅說蹦昃購脫嗤踔扉ξ種翁煜露鴇藍嶂蹲擁幕飾弧:罄矗桓魴鄄糯舐猿閃擻覽執蟮郟桓鯊汗庋蕹閃?u>茶道大師。淡泊的文字里有怨恨和無奈嗎?還是去讀讀這不過兩千余字的《茶譜》吧。(且飲且讀)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晚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寧王,卒于正統十三年(1448),謚獻,故亦稱寧獻王。曾奉敕輯《通鑒博論》,撰有《家訓》、《寧國儀范》、《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數十種著作。
《千頃堂書目》載有“寧獻王權臞仙茶譜一卷”,不見其他書目。據萬國鼎考,南京圖書館有清代杭大宗藍格鈔本《藝海匯函》,其中有茶譜一種,序題涵虛子臞仙書。《明史》卷117“傳”曰:“宣德三年(1428),請乞近郭灌城鄉土田,明年,又論宗室不應定品級。帝怒,頗13
有所詰,責權上書謝過。時年已老,有司多齮龁,以示威重。權日與文學士相往還,托志羽中舉,自號臞仙”。
《茶譜》所署“臞仙”,故推論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間,萬國鼎定其為約在1440年前后。
全書約2000字,除緒論外,下分十六則,即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其緒論中言:“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標意甚明,書中所述也多有獨創。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