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百家爭鳴,為四方關于古人喝茶的好玩說辭,有認真,有詼諧,不能全為經歷史考證的引用,還望各位看官自行辨識。
第一部分:作者“莫子楚”
自從神農氏發現茶,將它作為一種藥予以記載之后,茶的品飲方法經歷了千年的起承轉變,從粗獷走向優雅。茶的走向,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文明發展走向的一個縮影。春秋時期,茶葉是一種蔬菜,人們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飯吃??赡苓€會添上油鹽醬醋之類,我是沒吃過,十分好奇這味道。不過現在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涼拌茶菜”“油茶”之類,大概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時候茶還被當成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明。漢朝的時候,茶葉終于被作為飲品推廣,“武陽買茶”這個典故,可以看得出,至少在富庶的人家,茶已盡作為一種商品來消費。不過漢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采摘后的茶葉都是做成餅狀的,類似今天的普洱餅。喝之前,先把餅烤紅,然后再在陶器里邊把它搗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蔥姜等調味品。這樣一鍋熱騰騰的羊肉泡饃就做好了。哦呸,是一碗香噴噴的茶終于泡好了。不過這樣的節奏也太奇怪了吧。漢朝人,你們的茶咸不咸?。吭賮砜?,三國兩晉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玄學盛行的時代。什么叫玄學?簡單理解就是哲學。不過深層次分析就是,科舉制還未發明,此時的讀書人做官只有靠走關系,或是家庭名望這兩種方式,所謂的舉孝廉。那你想啊,大批的讀書仔沒有公務員考試可以參加,更沒有公車上書的機會。那既然與政治無緣,就只好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上瞎折騰了,這個時代也是歷史上出奇葩最多的時候。這個時代的有關茶的文化,也沒什么好講的,無非是喝的人越來越多,喝法則跟前輩一樣。但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提出了“以茶代酒”的概念。這個概念多偉大,以至于到現在我們中國還常常提起。其實說白了,自從中國人提出了這句話開始,我們就已經比別的民族早進入斯文的時代了。喝茶的民族跟喝酒的民族怎么比?就好比秀才與野蠻人。互相瞧不起吧。中國歷史后半段發生的很多事都可以用這個偏見來解釋。大唐盛世,對茶最偉大的貢獻恐怕是出現茶圣陸羽,一部《茶經》奠定了中華茶道的基礎。茶具之精美自不必說,被日本人尊稱為“唐物”,與他們自己粗糙的“和物”分開。唐三彩出現,瓷器開始千變萬化。茶馬古道也形成了,茶葉開始出口。金銀類的高檔茶器也漸漸受到歡迎。種種跡象表明,茶的時代到了。只是這時候喝茶的時候已經不加蔥姜之類的了,我大唐國民早就品出了茶葉本真味道的曼妙。宋朝,什么都是最高級,簡直可以說是中國歷朝歷代中的LV,奢侈的王朝。連皇帝都寫了本關于茶的書叫《大觀茶論》,親自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而且將民間的茶和皇家的茶分開,在福建設立官焙,專做皇家茶,叫龍團鳳餅。特供無處不在啊。宋朝人終于不再沉迷于煮茶了,而是點茶,所謂點茶其實喝法有點像今天的咖啡。日本人到現在還是點茶法,沖泡茶粉來喝。有機會的朋友可以現場體會一把。每個人點出來的茶,要比味道,圖案,色澤等等,這個叫斗茶。插一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里面提到曲水流觴。其實說的就是一種游戲。就是將各自泡好的茶放在一個水循環系統上,轉來轉去,然后你可以在水面選一杯來喝。明朝,朱元璋是個土包子,忍受不了那么多規矩,不喝茶粉,不喝茶餅,只喝散茶,直接拿開水一沖。跟今天普通人喝茶是一樣一樣的。同時由于發酵工藝的發明,喝了幾千年綠茶的中國人,開始喝上紅茶、黑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什么呢?紫砂壺也是在這時候發明的,第一泡茶利器誕生了。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時代,幾乎人人都喝茶。地球上有五億人口在飲茶,四億在中國。那些百年的老茶館,都是從清朝開始興起的。洋人們也開始用賣給我們鴉片的錢,來買我們的茶葉了??垂叛b劇還可以發現,清朝人喜歡蓋碗泡。
補充:在網友的提醒下,我想補充說明兩點:1、曲水流觴,王羲之蘭亭序那一次,的確是喝酒,舉例不當。但是白居易、蘇東坡其實都有過與曲水流觴一樣的文人游戲,不是喝酒,而是喝茶。直到今天這種游戲傳播到全世界,已經是茶會當中一種常用的助興手段。2、有網友提到,朱元璋廢除團茶,喝散茶,可能是為了節省人力。這點在合理性上我并不認同。一、皇帝是很少關心生產力的,如果關心動機那也只是為了享受。二、茶只是消遣品,并非是像水稻那樣,提高產量,可以增加國庫收入。不是什么國家大事。所以他沒有動機這么做。所以我認為,朱元璋喝散茶的原因,第一,在于它是個粗人,沒那么講究。第二,茶對他來說,沒有對趙佶來說那么重要。(文章來源于知乎)
第二部分:作者“魏琴心”
中國飲茶的歷史,始自漢魏。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晉代司徒王蒙好飲茶以及人,每次有賓客來訪,必請賓客痛飲一翻,最后,大家都很怕去他家,每次去之前,都要如是說:“今日有水厄。”自此,“水厄”成了中國飲茶史上的一個著名典故。自漢魏六朝至初唐,原始的煮茶法是飲茶的主流,即是用鮮葉或干葉烹煮成濃稠的茶湯并且加以佐料飲用。中唐以后,煎茶法取代原始煮茶法成為上層社會主流的飲茶方式。陸羽《茶經》“五之煮”一條詳細記錄了煎茶法的過程。煎茶法是唐代上層社會飲茶的主流形式,也是源遠流長、變幻無定的中國茶道中第一種成熟范式。
《茶經》全書只有7000余字,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雖然今天的飲茶方式習慣與唐代已完全不同,但《茶經》中提到的“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仍被奉為鑒茶方法的圭臬,成萬世不移之真言。水為茶之母。歷代茶人論茶皆先論水。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記載,因陸羽口授命筆,列出了陸羽所歷之處的二十水,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等名泉皆在其中,并且將雪水列為第二十。書中指出“夫茶烹于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
韓孟詩派中的重要詩人盧仝詩風險怪奇詭,性嗜茶,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詳盡描述了唐代制茶工藝、保存方式、煎茶過程和品飲體驗,因被后世尊為“茶仙”。唐代煎茶所用之茶為餅茶,故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在盧仝的時代,以陽羨茶為原料制作的餅茶是無上尊貴的貢品,所以詩中說:“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音調陽平,非去聲),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陽羨即今天的宜興。在盧仝身后不久,與宜興比鄰的浙江長興所出產的顧渚紫筍成為貢茶,一直延續至明代初年。顧渚紫筍產量不高,香氣清幽,今天在綠茶品類中名頭不大,這又是另外一段傳奇了。
點茶與焚香、插花、掛畫并稱文人四藝。日本今天的抹茶道,即是在宋代點茶的基礎上稍作變化而形成。點茶法的茶具主要有風爐、湯瓶、茶碾、茶磨、茶匙、茶筅、茶盞等,茶盞崇尚天目盞。點茶用團、散、末茶皆可,但要經炙、碾、磨、羅成為極細的茶粉。然后將茶盞烤熱,點茶時先注湯少許,調成濃稠狀。注水則用高肩長流的湯瓶。日本發展抹茶道時,發現從中國依葫蘆畫瓢學會制作的“釜”用來注水非常麻煩,于是稍作改良,將釜加了提梁和流(壺嘴),稱之為“鐵瓶”。不想千年之后,日本的鐵瓶成為中國富貴茶人竟相追逐之物。宋代的湯瓶,用皇帝的話說叫做“瓶宜金銀”,這樣喝到的方為富貴湯。蔡襄是臣子,沒有皇帝這么地位清高隔風雨,他說“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而從今天的博物館藏品看,大部分宋代的湯瓶都是瓷制。現在我們繼續談點茶。點茶即是用竹制的茶筅在盞中來回攪拌,稱為“擊拂”,待盞面乳沫浮起是謂茶成。宋代的上層社會中,除點茶之外,還流行斗茶、分茶。斗茶為二人或多人共斗,評判的標準是湯色和湯花。“茶色貴白”,(蔡襄《茶錄》),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湯花指的是湯面泛起的泡沫。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早者為負,晚者為勝。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中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詩句。分茶即是宋代點茶法中充分展現文人趣味的一種游戲。點茶在擊拂時,會在盞面上產生山水花鳥或文字的圖像,這就是“分茶”。明朝初年罷造團茶,散茶獨興,在上層社會中,泡茶法逐漸取代了點茶法,一直延續至今。明朝人田藝蘅《煮泉小品》“宜茶”條記:“生曬茶瀹之甌中,則槍旗舒暢,清翠鮮明,方為可愛。”從此,槍旗舒展,青翠鮮明的散茶正式取代了制作工序繁復的餅茶、團茶、末茶,千秋萬代,一統江湖。泡茶法自明朝中期在上層社會中得到固化,流行至今,是明清以來的主導性飲茶方式,也是今天全世界范圍內的通行飲茶習慣。
事實上,在宋代,民間就已經有了泡茶法的形態。泡茶法出現之初,瀹器用盞。這是延續了泡茶法的最初形態“撮泡”的方法。南宋畫家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元畫家趙孟頫《斗茶圖》中,都描繪了左手持盞,右手持湯瓶,直接向盞中注湯泡茶的情景。從明代開始,壺泡法開始逐漸取代碗泡法。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中都有壺泡法的相關記述。壺泡法起始的同時,與壺泡法相宜的陽羨紫砂逐漸為世人所知,并流行于上層社會與文人階層。這是陽羨在中國茶史上的第二次名滿天下。明末張岱筆下的茶人閔汶水,“導至一室,明窗凈兒,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余種,皆精絕。”經歷代名匠薪火相傳,紫砂諸多器型成為經典范式,最后冠絕天下,獨步古今。
明清之際,福建、廣東兩省的紅茶、烏龍茶制作工藝逐漸走向成熟,與之相關,東南一帶的飲茶風尚發展成與烏龍茶香高、醇厚、耐沖泡等特征相適應的傳統工夫茶法。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載:“余游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清代的宮廷中,則慣于以蓋碗為飲茶之器。清三代的蓋碗是古代陶瓷器物設計中的神來之筆,且花色繁多,青花、粉彩、五彩、斗彩、琺瑯彩、礬紅、胭脂水、霽藍、霽紅、郎紅等幾乎所有可以使用的成熟裝飾手法都可以在清三代的蓋碗上找到。這可以佐證清三代的蓋碗使用之頻之廣。蓋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飲,故此種方法從宮廷延伸至民間上層社會,一直延續至民國。從魯迅、周作人、張愛玲等民國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梢钥吹矫鑼懮w碗飲茶的段落。民國之后,社會變遷,滄海桑田,舊時的種種飲茶習慣、范式一度式微、斷絕。時光流轉,水去云回。今天,飲茶的風尚再度興起,除了我們常見的壺泡法、杯泡法,以傳統工夫茶法為基礎,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功夫茶法,如用蓋碗代壺作為瀹器、略去傳統的聞香杯而添加用來均勻茶湯的茶海(公道杯)以及舍棄茶盤,添設席布的干泡法等。近十年來,普洱熱、鐵觀音熱、大紅袍熱、金駿眉熱、老白茶熱林林總總,熱鬧得不可開交。
有一位臺灣女作家說,喜歡讀茶名,甚于賞壺。茶樹管它長成什么樣其實都是枝枝葉葉,本來無名無姓。還是愛喝中國茶,情感特別體貼。鐵觀音外剛內柔,佛手喝來春暖花開。柚茶苦口婆心,至于陳年普洱,好比走進王謝堂內,蛛網恢恢疏而不漏。若是薄云小雨天氣,窗外竹樹煙翠,花含苞,人悠閑,案頭小燈晶瑩,此時凈手沏茶,就算粗茶配了個缺角杯,飲來,也格外耳聰目明。所謂佳茗,在我看來,即是茶、壺、人一體。恰如明代許次紓《茶疏》“飲時”一條所列:心手閑適夜深共語 明窗凈幾 訪友初歸 風日晴和 輕陰微雨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中國茶文化,其實從未斷絕。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茶香似舊時。
余秋雨感慨過:中國喝茶的詩意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不管是綠茶嬌嫩的詩意還是烏龍綿長的詩意都由來已久。即便不說陸羽的《茶經》,從一般詩文中總能頻頻嗅到茶香。在英國,很難找到完全不喝茶的人,但在中國到處都是。而我感到最難解的是這樣一個問題:英國從中國引進茶葉才三百多年,卻構成了一種最普及的生活方式,而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實在太久了,至今還徹底隨意,仍有大量的人群對茶完全無緣,這是為什么? 自陸羽著《茶經》的時代算起,泛著茶香的幽邃時光悄然流去一千余年。馬嵬的傳說已化作風情旖旎的舞臺長恨;大雁塔依舊矗立在古都的土地上接受萬方的膜拜;顏柳雄渾頓挫的筆力長存碑林講述大唐曾經的雄風浩蕩,而茶,這種與中華文明相生相伴的古老飲品,浸潤了光陰,清寂了歲月,滌蕩了夢魂。(文章來源于知乎)
第三部分:喝茶人不可不讀的古代十大喝茶典故
1、孫皓賜茶代酒
據《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載: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孫皓,嗜好飲酒,每次設宴,來客至少飲酒七升。但是他對博學多聞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韋曜甚為器重,常常破例。每當韋曜?u>巖韻綠ㄊ保?ldquo;密賜茶荈以代酒”。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記載。
2、陸納杖侄
晉人陸納,曾任吳興太守,累遷尚書令,有“恪勤貞固,始終勿渝”,的口碑,是一個以儉德著稱的人。有一次,衛將軍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的侄子陸俶對叔父招待之品僅僅為茶果而不滿。陸納便自作主張,暗暗備下豐盛的菜肴。待謝安來了,陸俶便獻上了這桌豐筵??腿俗吆?,陸納憤責陸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訓了一頓。事見陸羽《茶經》轉引晉《中興書》。
3、單道開飲茶蘇
陸羽《茶經七之事》引《藝術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姓孟,晉代人。好隱棲,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漸達到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不臥,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來移居河南臨漳縣昭德寺,設禪室坐禪,以飲茶驅睡。后入廣東羅浮山百余歲而卒。
所謂“茶蘇”,是一種用茶和紫蘇調劑的飲料。
4、王濛與“水厄”
王濛是晉代人,官至司徒長史,他特別喜歡茶,不僅自己一日數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來,便一定要客同飲。當時,士大夫中還多不習慣于飲茶。因此,去王濛家時,大家總有些害怕,每次臨行前,就戲稱“今日有水厄”。事見《世說新語》:“王濛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肅與“酪奴”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三載:“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為漏,經數年已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肅,即王肅,字恭懿,瑯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在南朝齊任秘書丞。因父親王奐被齊國所殺,便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投奔魏國(今山西大同,是其國都)。魏孝帝隨即授他為大將軍長史,后來,王肅為魏立下戰功,得“鎮南將軍”之號。魏宣武帝時,官居宰輔,累封昌國縣侯,官終揚州刺史。王肅在南朝時,喜歡飲茶,到了北魏后,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嗜好,但同時也很會吃羊肉奶酪之類的北方食品。當人問“茗飲何如酪漿?”時,他則認為茶是不能給酪漿做奴隸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來人們卻把茶茗稱作“酪奴”,將王肅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與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時的宰相,他善于鑒水別泉。尉遲偓的《中朝故事》中記述:李德裕居廟廊日,有親知奉使說口(注今江蘇鎮江)。李曰:“還日,金山下揚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壺來”。其人忘之,舟上石頭城,方憶及,汲一瓶歸京獻之。李飲后,嘆訝非常,曰:“江南水味,有異于頃歲,此頗似建業石頭城下水”。其人謝過,不敢隱。唐庚《斗茶記》載:“唐相李衛公,好飲惠山泉,置驛傳送不遠數千里”。這種送水的驛站稱為“水遞”。
時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見李德裕,說相公要飲惠泉水,不必到無錫去專遞,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觀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讓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觀水一罐,做好記號,并與其他各種泉水一起送到老僧處請他品鑒,找出惠泉水來,老僧一一品賞之后,從中取出兩罐。李德裕揭開記號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觀水,李德裕大為驚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遞”來運輸惠泉水了。
7、苦口師
苦口師是茶的別名。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字文通),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儻,如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并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云集,筵席殊豐。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8、謙師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上任,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凈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為蘇東坡點茶。蘇軾品嘗謙師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專門為之作詩一首,記述此事,詩的名稱是《送南屏謙師》,詩中對謙師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鳳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謙師治茶,有獨特之處,但他自己說,烹茶之事,“得之于心,應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他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不少詩人對此加以贊譽,如北宋的史學家劉攽有詩句曰:“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來,人們便把謙師稱為“點茶三昧手”。
9、貢茶得官
北宋徽宗時期,宮廷里的斗茶活動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欲望,貢茶的征收名目越來越多,制作越來越“新奇”。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制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為“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
后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來發現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于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幸”。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為“朱草”被奪正憤憤不平,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在佛教界,卻是一句禪林法語。
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喜愛茶飲,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為機鋒語。
據《指月錄》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后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極平常的話,禪宗講究頓悟,認為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著真諦。茶對佛教徒來說,是平常的一種飲料,幾乎每天必飲,因而,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為悟道的機鋒語,對佛教徒來說,既平常又深奧,能否覺悟,則靠自己的靈性了。(作者佚名,出處不可考)
第四部分:古人喝茶對水有多講究
茶:本草之上品
器:承載與互為彰顯
水:靜默而宏大的力量
當萬物生發,人采瑞草于自然中制得茶,取水而喚醒它;當水向茶葉襲來,茶葉內的浸出物如同墨色般毫無規律地逐漸散開,這就是茶之味的誕生。
自古以來,人們便對泡茶之水極為講究。水質的好壞在茶客們眼中往往是會直接影響到茶湯色、香、味的重要因素,歷代文人也把烹茶用水當作一門學問。陸羽在《茶經》中有云:"山水乳泉漫流者上,瀑涌湍急勿食","江水取至遠者,井水取汲多者",十分清楚地說出了水良次優劣的緣由。張又新在專著《煎茶水記》中載有劉伯芻關于給名泉水排名次的記載:"揚子江南泠水第一;無錫惠山寺泉水第二;蘇州虎丘泉水第三;丹陽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為第七。"
宋代陸游有"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的詩句。所謂"日鑄"即浙江會稽山日鑄嶺產的白茶,質地柔厚,茶味淳樸,芬芳異香,陸游與四川安國禪寺中的"報國靈泉"水相配,達到了"合嘗"的效果。相傳,陸游在品此茶時還發出"只應碧缶蒼鷹爪,可壓紅囊白雪芽"的贊嘆。明代還有"虎跑泉泡龍井茶"之說,名茶伴名泉被人們稱為"杭州西湖雙絕"。
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載:"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另外,明代田藝衡所著《煮泉小品》一書,對水論述十分詳細,分源泉、石流、清寒、甘寒、甘香、宜茶、靈水、異泉、江水、井水、緒談十節,被稱為古代品水之代表作。張源在《茶錄》中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竭窺其體"。許次紓在《茶疏》中也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都強調了茶與水相得益彰的關系。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蘇東坡在宜興蜀山居住時,最喜用畫溪中段的水烹茶,經常派書童去溪中段擔水。有一次書童在擔水時,因在路上玩耍,天色已晚,來不及去畫溪中段取水,就從附近的下游擔了兩桶回來,東坡喝后感到味道不對,就追問書童,書童只好招認。后來,蘇東坡為了監督書童擔水,就按古代調兵虎符的辦法,用竹片做了一對調水符,一半給書童,另一半交畫溪中段渡口的船家,每次擔水,書童必須換回另一半調水符,才能算完成任務。一個小小軼事,足以見得古人對于水執著之深。
古人于水的執著,或許得意于生活的閑適,今人已很難奢望;但手中常備一把鐵壺,讓人為制造的汩汩清流浸潤茶香,增趣生活,也是一種不錯的情調。(作者佚名,出處不可考)
第五部分:古人喝茶到底能有多講究
今天的說盞茶,說說古人喝茶到底能有多講究。
在很多今人看來,茶無非是一種飲品,喝茶不就是,取出茶葉,放入杯中沖水。講究點兒的,可能用礦泉水,再控制下水溫,再講究點兒的,比如潮汕工夫茶,然而跟古人相比,這些僅僅只是工序里的零頭。
僅以唐代茶圣陸羽所撰《茶經》一書,共三卷十章,將一切茶事活動一一細述。諸如造茶、選茶、炙茶、煮茶、飲茶乃至茶器茶具、碳火茶水,無一不求精、求工,分寸火候,一絲不茍,甚至思想意念都不得有誤。
在唐代,餅茶仍是當時制茶主要的形式,只是在中唐后,由于陸羽的倡導,開始由加料的羹煮發展成清茶的烹煮。采來茶后,先放入甑釜中蒸,臼杵搗碎后,拍成團餅,焙干以后,用荻或篾穿起來封存。
飲用時,通常要經過五個步驟。
第一步是炙茶。煎茶前先要炙茶,炙茶的目的是要把餅茶內的水份烘干,用火逼出茶的香味。炙好的餅茶,要趨熱用紙袋貯藏好,不讓茶的香氣散失。
第二步是碾未。至餅茶冷卻后,用碾研成粉粒狀。陸羽認為“未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未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第三步是煮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煮水用的一種稱為“鍑”的鍋。煮水分三沸,當開始出現魚眼般的氣泡,微微有聲時,為第一沸;邊緣像泉涌連珠時,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滾奔騰時,為第三沸,此時水氣全,消為之老湯,已不宜煎煮茶用了。
第四步是煎茶。當水至“一沸”時,即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到“二沸”時先舀出一瓢水來,隨即環激湯心,即用茶箸在鍋中圍繞攪動,使沸滾均勻,同時當出現水渦時,就用一種量茶未的小勺叫“則”,量取一定量的茶未,從漩渦中心投下,再用茶箸攪動,(攪動時動作要輕緩,動作不熟練或者攪得太急都不算會煮茶。)當茶湯出現“勢若奔騰濺沬”時,將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再倒進去,使鍋內降溫,停止沸騰,以孕育“沫餑”,也叫作“湯花”。然后把鍋從火上拿下來,放在“交床”上。
(唐人將茶置釜中煎煮,通過煮茶、救沸、育華產生沫餑以觀其形態變化。)
第五步是酌茶。就是將茶湯舀入碗內舀茶至碗里,須使“沫餑”均勻。“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湯花”。這就是煮茶的全過程。
唐代的團餅茶煮飲,除了陸羽《茶經》的詳細記述外,帶有兩幅唐代古畫生動地描述了煮茶的場景。
一幅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為我們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唐人煮茶的資料,這里有典型唐人煮茶場景。(作者佚名,出處不可考)
喝茶人都會被這樣的一個說法熏陶到,那就是“唐煎,宋點,明泡”,以其記載及可考據詳實度來猜測古人的喝茶玩法。還請高手多來講講其中細節、樂趣。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