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云南種茶的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但是,普洱熟茶從誕生到現(xiàn)在其實時間非常短暫,只有40年左右,也就是說最老的熟茶不會超過這個年限。
普洱熟茶的概念,是在1975年左右才正式確立,在這之前的普洱茶,按今天的標準來看,全部是是普洱生茶。更早以前,當時生產條件相對簡陋,干燥時全部采用曬干,茶農將茶葉采下,炒制后,取出在竹席上反復搓揉,然后曬干得出成品。
接下來就是銷售,按照當年的交通運輸環(huán)節(jié)全部采用人背及馬駝,加上路途遙遠,到很多地方往往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到達。長時間的運輸,隨著天氣季節(jié)的變化,茶葉到達目的地時已然改變了它的本色。
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喝茶的口味也不同,就比如香港,受廣東人喝茶的影響,普洱茶運到以后,不會立刻就拿來飲用,為了使口感更柔和舒適,往往需要再放上一段時間才會出售。
新中國成立后,私人茶行、茶廠逐漸開始公私合營,茶葉開始統(tǒng)購統(tǒng)銷。1949年中茶成立,制茶工藝和產茶規(guī)模都得到快速發(fā)展,運輸條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為了跟以前的口味一致,其供應的普洱茶品質也悄悄發(fā)生了變化。
在普洱茶品質發(fā)生變化后,盧鑄勛敏銳地嗅到其中的商機(盧鑄勛,香港茶業(yè)的杰出人物,香港普洱熟茶發(fā)展的代表)開始研制受香港市場歡迎的紅湯普洱生茶。并在一個月后,研制獲得成功。
1959年,廣東中茶公司開始進行加速普洱茶后發(fā)酵的實驗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發(fā)酵新工藝,將云南毛茶拼配上廣東當地的茶菁,制成廣東普洱茶,如今來看那只能算是紅湯生普。
1973年初,云南省茶葉公司在廣交會上了解到,香港客戶需要發(fā)酵的紅湯普洱茶,而這種茶在廣東就有生產,歪了革新,派出昆明茶廠副廠長安增榮、審檢室負責人吳啟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關兩茶廠各二人,組成七人小組專赴廣州茶廠學習普洱茶渥堆發(fā)酵生產。
學習小組返會云南后,公司組建了兩級審檢生產營銷骨干組成的技術攻關組,由昆明茶廠按該廠工藝試產,廣州茶廠起初是用冷水發(fā)酵,后覺不理想,遂改為溫水發(fā)酵,期間一直反復試驗,最終還是改回冷水發(fā)酵。
1974年,渥堆終于獲得了成功,實現(xiàn)當年銷港普洱茶10.2噸,接下來,勐海有勐海的工藝,下關則結合自己緊茶的熱發(fā)酵工藝,形成自己獨特的產品。這些產品成果,也都和廣東普洱茶,有著完全不同的滋味,也是熟普洱的雛形。
1975年,勐海的普洱茶基本定型,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喝的普洱熟茶。后來,嘜號為7452和7572的勐海熟餅、嘜號為7663的下關銷法普洱熟沱、嘜號為7581的昆明普洱熟茶磚開始批量出口,成了云南茶葉公司的拳頭產品。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