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的宋朝,繁華而開放,“八荒爭湊,萬國咸通”,商業氛圍十分濃郁,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國家高。錢穆說:“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
其實我想說的是,強大就值得向往嗎?如果它老是打仗,它把老百姓管得死死的,它閉關鎖國,它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且只讓這部分人富起來。那么,我們能否不要這樣的“強大”?在我看來,與漢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個不太強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宋代開國一百多年后,當時的人們開始比較本朝與其他朝代,我們現在聽不到他們討論的聲音,不過估計也與現在一樣,感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有一位大學問家叫程伊川,說的比較具體,他總結“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無內亂”,也就是一百多年里沒有發生地方造反的事情;二是“四圣百年”,開國之后的四位皇帝都比較開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換代的時候兵不血刃,沒有驚擾民間;四是“百年未嘗誅殺大臣”,一百多年里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五是“至誠以待夷狄”,對周邊蠻族采取懷柔政策。這五件事情或有夸張的地方,但離事實不遠,特別是第一條和第四條最為難得,由此可見,宋代確實是別開生面。
夏末秋初,涼風漸至。在暑氣漸漸消退的時節喝上一杯清茶,不僅解渴,還能有效緩解口舌生瘡、喉嚨腫痛等上火癥狀,比冰鎮飲料的功能強大得多。
茶這種小小的植物,自漢代被用于飲料以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陸羽《茶經》出現。
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斗茶。
要了解如何斗茶,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宋代的飲茶習慣與現在大不相同,要先將茶葉制成“茶餅”儲存,待到喝茶時,再將茶餅碾成碎末,經沸水沖泡成茶湯(小編內心OS:何必費那二遍事呢……)。
這種茶餅,被當時人稱為“團茶”。宋仁宗時,蔡襄制成“小龍團茶”,一斤值黃金二兩;宋徽宗時,用“銀絲水芽”制成的“龍團”,顏色雪白,每一餅的價格就要四萬錢,珍貴無比。
高昂的價格意味著制作工藝的繁復。想要制作一枚宋代的團茶,需要將茶芽蒸過之后,“入小搾(通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搾以去其膏”,如是幾次榨過之后,還要把飽受摧殘的茶葉放在盆里研磨,直到茶葉變成茶糊糊,再在茶糊糊里和入淀粉、龍腦等粘合劑和香料,倒進模具,制作成帶有各種花紋的茶餅。
照我們現代人的想法,茶葉這么又壓又榨,做出來的團茶還能有茶味嗎?然而宋代人的口味就是如此獨特。當時對茶味的要求,可以用宋徽宗提出的四個字來概括,即“香、甘、重、滑”?,F代人說的“不苦不澀不成茶”,在宋代可是制茶工藝低劣的表現。
宋代的趙汝礪在《北苑別錄》里特意強調,制作團茶,一定要把茶葉里的“膏”,也就是茶葉中呈苦味、澀味的物質都榨掉,因為“膏不盡,則色味重濁矣”。
高級的團茶不僅在制作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沖點時也有很多講究。首先,要將團茶用茶磨或茶碾研磨成細碎的茶末。如果喝茶的量不多的話,也可以用小杵小臼把團茶搗碎。
搗碎后的茶末要用細羅篩過,如果一不小心碾多了茶末,一次喝不完,可以把多余的茶末先放到小罐里儲存。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沖點。
正式沖點之前,先要把茶盞放在火邊烤一烤,以免注入的開水碰到冷的茶盞迅速降溫。然后把茶末放到茶盞里,先倒一點點水,將茶末調成膏狀,再持茶瓶向盞中注水。為了保證水流對茶末的沖擊力,點茶所用的茶瓶,必須是下圖這種有著長長壺嘴的執壺。
注水時,有條件的茶人還會用長柄勺、筷子或竹筅(音顯)在茶盞中“擊拂”。擊拂的手法類似于攪拌,使茶湯泛起宜人的細小泡沫,促進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擊拂結束之后,點茶的過程就算完成了。
竹筅是一種圓形的竹刷,出現的時間相對晚一些,但是最便于操作的擊拂用具。南宋人昵稱它為“竺副帥”。
但如何檢驗這盞茶到底點得好不好呢?這就要通過“斗茶”來比試了。斗茶的第一個指標是“驗水痕”。如果茶末碾得夠細,擊拂手法得當,茶末與水完美結合,茶湯就會“周回旋而不動”,“著盞無水痕”,等到擊拂泛起的泡沫退下去之后,盞壁干干凈凈,什么渣滓都沒留下。
如果茶末不夠細膩或擊拂手法不當,導致茶末沒有充分溶解,泡沫退下之后,勢必會有粘在盞壁上的茶末和水痕。一旦您的茶盞上先出現了水痕,這局斗茶您就算是完敗了……
此外,斗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就是斗茶色。
正如上文所說,制作團茶時,要把茶葉榨來榨去,還要加入淀粉和香料,以達到“香甘重滑”的口感。由于茶葉的精華已被盡數榨掉,又有淀粉的加持,所以用團茶點出來的茶湯,是一種淺色的乳濁液。
宋人對茶湯顏色的要求,也是以白色為上品。甚至有要求更嚴格的人,提出了“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詳明”的理論,斗茶時,“以青白勝黃白”。
那么白色的茶放在什么顏色的茶盞里最適合觀察呢?答案當然是:黑色。
宋代斗茶之風盛行,黑色的茶盞因此在宋代風靡一時,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燒造。為了增加斗茶活動的興味,也為了使黑盞看起來不那么單調,工匠們還在黑盞的釉上大做文章,燒制出“色彩斑斕”的黑釉瓷器。
以兔毫盞為例,它的釉面主體為黑色,但如果仔細看就能看出褐色的細小條紋,像兔毛一樣,因此被稱為“兔毫盞”。
鷓鴣斑盞上的黑釉,間有一塊一塊的白色,就像鷓鴣身上的花紋。
油滴盞的名稱則來源于黑釉上的點點銀斑,好似油滴的反光。
以及這種最珍稀的“曜變天目”。黑釉上的淺黃色斑點周圍,圍繞著藍色的光暈,幽深靜謐,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上面的“曜變天目”盞為南宋時期燒造,后輾轉流落到日本,目前是日本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日本人形容它,都是用“碗中宇宙”這個詞。
為了弄清這些奇妙釉色的呈色機理,相關研究者們進行了大量的顯微觀察及仿燒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宋代的黑釉瓷,釉中的鐵含量一般在5%-6%,釉面上的兔毫、油滴、天目等斑紋,是因為鐵及其他金屬元素富集形成的。
由于不同瓷器的胎質、釉層厚度、燒成溫度以及燒造時窯爐中的氧氣含量不同,富集的金屬元素形成各種形狀的晶體,肉眼看來就是各種不同的花紋。
而對于一般的茶藝愛好者,或博物館里的普通觀眾來說,他們或許并不了解這些復雜的科學原理,只是沉醉于宋代黑釉茶盞那變幻莫測的釉色,借著文獻中的只言片語,想象宋代人“斗茶”時的熱鬧景象。
史家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之外,其余三項――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均出現于宋代。臺灣學者許倬云的研究發現,“宋元時代,中國的科學水平到達極盛,即使與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國也居領先地位”。宋代的數學、天文學、冶煉和造船技術、以及火兵器的運用,都在世界上處于一流水準。宋人甚至還懂得用活塞運動制造熱氣流,并據此發明了風箱,它后來傳入歐洲,英國人根據這一科學原理發明了蒸汽機。
宋代的城市規模之大、城市人口比例之高,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后的很多朝代。兩宋的首都汴梁和臨安,據稱都有百萬人口,當時的歐洲,最大的城市不過15萬人。正因為有如此繁華,所以馬可·波羅寫的那本游記,讓歐洲人羨慕了幾百年。歷史學家斷定:“在宋代時期尤其是在十三世紀,透出了中國的近代曙光。”南宋滅亡之后,蒙古人統治了中原98年,之后又有明清兩朝,其高壓專制程度遠遠大于宋代,更糟糕的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人的格局從此越來越小,文明創新力也幾乎喪失殆盡。
宋朝的文人非常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東坡……可以念出一大串,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文人?他們為什么在面對權力和財富時,可以不貪婪?
因為他們心中有山水,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山水,他們很自信,他們知道自己的生命比權力和財富更高的價值所在。就連宋徽宗這樣的皇帝,也認為心中的山水比權力更重要。
宋朝的文人很喜歡喝茶。茶就很簡單,就是水加上植物的嫩芽,再加上最精美的瓷器,這些就夠了,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品味,他們不追求權力和財富,他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里。而那時候的雅集,是一個人展示自己品性和品行最好的場合。宋朝文人的品行和喜好,造就中國文化的頂峰之態,也為中國的美學貢獻多多。
不知今天的這篇推送,是否能豐富您在喝茶、觀展時的美好想象呢?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