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演變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生吃藥用,熟吃當菜,烹煮飲用,沖泡飲用。
(一)生吃藥用
一般認為,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該階段,說的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二)熟吃當菜
把茶葉加工成“竹筒茶”后當菜吃,即把鮮葉經日曬或放在鍋里蒸煮,使葉子變軟,然后放在竹簾上搓揉,裝進竹筒里用木棒樁實,筒口用竹葉塞住,將竹筒倒放,使筒內茶汁一部分經筒口濾出,減輕苦澀味。封住筒口,讓茶葉在筒里緩慢發酵,經兩三月后筒內茶葉變黃,劈開竹筒,取出茶葉曬干,加香油浸泡,做為蔬菜食用。
(三)烹煮飲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的改善,把茶葉加工后烹煮飲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鮮爽,給人以美好的享受。
最古老最原始的飲茶方法稱為“焙茶”。至今云南南部產茶區的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飲用“焙茶”的習慣。他們把一芽四五葉的嫩梢從茶樹上采下來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黃色,然后放進茶壺內煮飲。
(四)沖泡飲用
唐代盛行蒸青團餅茶,明代以后發展為炒青散茶。飲用方法也由烹煮改為沖泡,這是茶葉史上的兩個飛躍。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