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中央政權(quán)積極推行對外開放的國策,使得茶葉得以流傳到世界更廣泛的地區(qū),也為“海上茶葉之路”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茶葉的海上之路最早是通往中國的海上近鄰日本和朝鮮,主要線路是從江蘇、安徽、浙江和福建鐵觀音等茶區(qū)出發(fā),由寧波、揚州和泉州的港口人海。此外,茶葉輸往海外其他國家的主要海路有兩條:一是從江西、浙江、福建茶區(qū)出發(fā),經(jīng)寧波、泉州和廣州的港口人海,直接橫跨太平洋運往美洲。第二條是從中國的茶區(qū)輸往南洋,再駛過印度洋、波斯灣和地中海等地銷往歐洲各國。
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蘇萊曼在《中國印度見聞錄》一書中介紹了中國廣州的情況,其中就特別提到了茶葉。公元14一17世紀,中國的茶葉經(jīng)由陸路輸往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等地區(qū),再通過阿拉伯人,首次被傳到西歐。
這一時期,歐洲的傳教士也開始來到中國傳教,不但為中西方文化的溝通交流搭建起橋梁,也將中國豐富的物產(chǎn),特別是茶葉介紹到歐洲。其中,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其中居功奇?zhèn)サ囊晃?。由他著述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對中國的茶風、茶俗進行了詳細而其體的記載。葡萄牙也有一位叫做克魯茲的傳教士曾于1556年前后在廣州定居傳教。他觀察并記錄下中國人的茶事活動,并將其載入專門介紹中國的《廣州述記》一書,該書于1569年出版。
在17世紀初的時候,荷蘭人從澳門裝運中國綠茶,然后運輸?shù)綒W洲。由于只有荷蘭人掌握著茶的資源,因此茶在當時的歐洲非常名貴。茶和貴族的奢侈風尚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至于在當時的歐洲,茶僅僅只在宮廷貴族和豪門世家之間出人,飲茶成為一種身份的標志和驕傲。到了17世紀的下半葉,荷蘭輸人的茶葉的數(shù)量漸漸增多,飲茶才稍稍從貴族之家傳播出來。一時之間,文人名士對于茶葉贊美謳歌,市民階層則對飲茶興趣濃厚。飲茶不僅僅成為一種飲食習慣,還成為一種社交行為,甚至有人沉浸于飲茶的社交活動中,棄家庭于不顧。當時的戲劇《茶迷貴婦人》,反映的就是這種現(xiàn)象。中俄兩國于清雍正五年(1727)簽訂互市條約,開始以中俄邊境重鎮(zhèn)恰克圖為中心進行通商貿(mào)易,茶葉便是其中重要的商品。商人們將茶葉用馬匹運到天津,然后再用駱駝運送,駝隊穿越茫茫大草原和萬里大沙漠,最終抵達中俄邊境口岸洽克圖進行交易。俄國商人們將茶葉販賣到西伯利亞伊爾庫茲克、烏拉爾、秋明等地區(qū),甚至一直運送到遙遠的莫斯科與圣彼得堡。
這條貫穿南北、水陸交替的運輸之路從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出發(fā),途經(jīng)江西、湖北、河南、山西、直隸(今河北省一帶)以及內(nèi)蒙古,最終到達烏里雅蘇臺(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恰克圖,全程4600多千米,被人們稱為“萬里茶路”。這條茶路持續(xù)興盛了150余年,是一條堪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輝煌繁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