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文化。茶是要品的,只有品,才能品出茶的文化味。品茶據(jù)說得有條件:好茶好水好具,更重要的是有那份閑情逸致。這些我都欠缺。與我,茶不是品而是喝的。
我那時還是做群眾文化工作的,且又喜靜,??葑葜?,真真的“坐家”。爬格子時(雖然有電腦,但還是喜歡用筆打草稿),照例要泡上一杯茶。茶非好茶,二元一袋的“茉莉花”即可,無非表明本“坐家”杯中所飲不是白開水而已。沏好茶,便開始“紙上談兵”。因為時常忘記了飲,那茶就溫吞吞的了,卻正適合我:一鼓而牛飲之。飲完再續(xù)上新水,幾時想起幾時喝,概不在乎茶的質(zhì)量(只要不發(fā)霉就行)。如此,半天時間也會喝掉一暖壺開水的。比較《紅樓夢》中檻外人妙玉的茶論:一杯即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我是連飲驢也不如了。
只有一次,我悟出了茶味。那一次游黃山,在黃山大門前,我和朋友踅進一家茶店坐喝。當?shù)晷〗闫闵袭數(shù)孛?ldquo;黃山云霧”給我們時,我看見那牛眼大的盅子里,青綠青綠的一泓水兒,裊裊熱氣盤成一圈圈霧絲,透著一股清香之氣,本欲一如既往牛飲之,又恐惹店小姐笑話。急不得,只得慢慢細啜。初品,只覺苦;再品,就覺苦得清冽。漸漸地,竟啜得絲絲縷縷都浸染了哲學的意蘊,便悟出:茶的青綠也是生命的本色;茶的清苦也是人生的真味。再啜再品,忽覺得自己和這山中的萬物竟是這樣近,近得似乎我也變成了山石草木鳥蟲中的一員了,便感到了生命的永恒……
黃山歸來,身心俱累,便無意于茶道了。日前讀魯迅文章《準風月談·喝茶》一文,先生說:“有茶好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受這種清福,就得有功夫。”魯迅是大文豪,他無此“清福”;我是小作者,亦無此“清福”。本人不懂茶道,乃正宗茶盲,今后亦無意無暇去專心體驗茶道,倒時時品咂著世道、人道、文道,卻也別有一番味道。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