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
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
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 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
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
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白云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意境幽極靜篤。
戴昺的《賞茶》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媲美。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
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同天地、思如風云,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
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
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機,體道入微??梢哉f:“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