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各種茶的歷史淵源、采摘制作、品味泡法已成了我的習慣。
經常看到、聽到或了解到,某某茶在某某朝代就被列為了“貢品”,一直也未對“貢品”一詞進行深究。
查了百度,“貢品”一詞的詞條解釋字數更多一些: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歷史中,凡一方之土特產,要將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納,供皇族使用,稱之為貢賦。據《禹貢·疏》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下之所供為貢,上之所取為賦。可見,貢賦之物,為一地“所生異物”,也就是特產之物。這種制度始于夏代,漢中向以物產豐富、富敵天府著稱,歷代貢賦自當不少。
而貢品文化,則是集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于一體的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貢者:名、特、優也。“貢品”多為全國各地或品質優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譽,或寓意吉祥的極品和精華。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也就逐步形成了貢品文化,包括制度、禮儀、生產技藝、傳承方式、民間傳說故事等。
也有人們說成“供品”的,但我想“貢品”、“供品”還是有本質的區別,二者都指獻出的東西,但獻給的對象不同:“貢品”指古代臣民或屬國貢獻給帝王的物品,如“這是獻給皇上的貢品”,是更具象的事情;“供品”指供奉神佛或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如“擺上供品,以供鬼神享用”,則更有精神上的元素。
日常生活中,對于我們自己,我也寧愿將茶當做“貢品”。我的忘年交鄭老師,因為年歲的逐年增加,身體的多個生化指標已不在標準范圍之內,但最近他跟我介紹說,由于半年多來他一直泡喝古樹茶,最近的體檢指標,竟然都已正常,十分高興,而向我推薦著。我不能對此做最后定論,但喝茶總是好的,喝古樹茶也總是愉悅的,此時,我當茶是我們身體的“貢品”!
唐代詩人劉禹錫盛贊飲五蓋山米茶后的那句“悠揚噴鼻宿醒散,消峭徹骨煩襟開”,表示飲這種香氣撲鼻的茶葉,頭腦即刻清醒,胸中的煩躁也一掃而光了,謂之“取水煎茶,飲之為快”。茶中自有禪意,我們怎樣從一把小小的茶壺中去感悟人生的挫折與失敗?又如何從清淡的茶水里去品味人生的哲理和超然?此時,我當茶是我們精神的“貢品”!
有時,自己心情不好或心情大好時,我也會喝茶,自己跟自己的喝茶,此時,思緒也許會信馬由韁,但基本只是跟自己的心對話,此刻,茶應該是我心靈的“貢品”!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