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禮儀,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養性,增進友誼和學習禮法。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武野紹鷗是繼村田珠光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大茶人,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于茶道,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
而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
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并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于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
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于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和“本心”;并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
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的。
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
"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
"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系分明,有禮儀;
"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凈;
"寂"就是凝神、摒棄欲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
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約當我們的明代時,日本茶道的三大流派,三大時期已完成其二,唐代的淹茶,宋代的點茶,或者對應叫團茶與抹茶在日本詮釋了。自然主義的煎茶,大約是在相當于明代的中后期登場。
日本煎茶道發端于日本江戶時期,煎茶作為盛行于明代的飲茶方法之一,是由黃檗禪僧傳入日本的“普茶料理”。高僧隱元隆琦1654年東渡扶桑將中國明代的泡茶法帶入日本。
曾為黃檗山萬福寺僧人的被譽為“賣茶翁”的柴山菊泉,將自由精神,文人意趣與明式泡茶法飲茶趣味相互融合,奠定了日本煎茶道精神與形式的基礎。
經創立煎茶道花月庵流的田中鶴翁,小川流創立者小川可進等人的弘揚,最終確立了煎茶道的地位,并誕生諸多流派。
日本煎茶道崇尚中國明代的文人風尚,以追求自由,不拘形式而被日本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參與的群體亦以文人墨客為主。焚香、掛畫、插花、點茶,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四藝,體現在煎茶道里。筆墨紙硯、印譜等亦成為茶席的裝點道具。煎茶道不求繁復,崇尚簡 潔,提倡“和、敬、清、閑”。一字之別的“閑”,明確了煎茶道個人意趣與抹茶道禪宗趣味的不同。
茶道將精神修養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鑒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
因此,茶道是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