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陸羽認為二沸的水適合泡茶是對的嗎?”或者“陸羽說水不能過沸是真的嗎?”,甚至還有人說陸羽的“三沸說”是錯誤的。隨著這些說法的增多,到底是誰錯了呢?
今天,小懂和大家一起回到高中,把《茶經》當作一道文言文閱讀題,看看陸羽的“三沸說”到底說了什么。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上文講如何選水)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鐘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下文講“華”是什么)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
——《茶經》
煮水的火候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簡單翻譯如下: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當水沸騰(時的氣泡)像魚眼睛一樣、有微小的聲音時,稱為“一沸”。
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當(器具)邊緣向泉涌一樣不停冒泡時,稱為“二沸”。
騰波鼓浪為三沸,當翻騰起波浪時,稱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當(水)已經往上涌了,水就算煮老不能食用了。
按形態來講,“已上”屬于三沸后的第四個階段,許多人會把“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當成一個階段,其實這里描述的是兩個階段——“騰波鼓浪”和“已上”。大家可以想想平時下餃子和煮面時的情景,有時水煮的時間長就會涌出來,這就是“已上”。
所以,陸羽并不是說“三沸水”不能用,而是“四沸水”不能用。
如何往沸水里倒茶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鐘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簡單翻譯如下:
當第一沸開始時,則依照水的量放鹽來調味,(舀一點嘗嘗)嘗完就倒掉(不要傻呵呵地把嘗完的水再倒回鍋里),沒有咸味也別太較真,又不是專門喝咸味兒對吧?(陸羽段子手能力再現)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
第二沸的時候,舀一瓢出來,用竹夾在沸水中做環形旋繞,用茶則(《茶經》四之器中提到)把茶末從沸水中心倒下,
當水有“三沸”騰波鼓浪的跡象時,就用剛剛舀出來的那一瓢水來制止它(向第四個階段“已上”發展),來培養茶的“華”。(然后陸羽在下文開始講“華”是什么)
結合上下文,可以得出結論,陸羽的“三沸說”是在當時,為了煮茶末使用的!
不適合≠錯誤
所以我們不能拿用茶末煮茶的陸羽的標準,套用到今天所有的茶類。他的方法在當時是適合的,只是現在不一定適合。
知名茶文化工作者、全國金獎茶藝師楊洋告訴小懂,唐代的飲茶方式跟現在不一樣,那時的茶更怕高溫,而現代的一些茶類,如老白茶、武夷巖茶,“二沸”的水還不夠呢。越來越多的新品種茶問世,我們就不能以偏概全、墨守成規,規定哪種方法是對的,哪種是錯的了。
我們在研讀古人文獻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全文、結合當時環境、結合歷史,不能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評述前人的文章。這是對前人的尊重,也是對茶的尊重。
原創聲明:本文由“懂茶帝”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刪減,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