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款茶的好壞?看干茶的形狀,聞茶湯的香氣,辨茶湯的顏色,品茶湯的滋味……很多茶客都有一套自己判斷的方式。中國茶葉品種繁多,不同的茶類有著不同的湯色,就算是同一類茶,也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或金黃透亮、或翡翠隱綠、或紅艷鮮明,對于一款沒有喝過的茶,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湯色了,視覺上的享受。
但是光從茶湯的美觀度來判斷一款茶的品質也是不科學的,比如,白茶毫多,沖泡之后會懸浮很多白毫,影響茶湯的視覺效果,但這也正是茶葉鮮嫩的表現。該從哪些方面科學看一款茶的茶湯呢?
目錄
⊙茶湯主要呈色物質有哪些?
⊙六大類茶的呈色物質解析;
⊙茶湯呈色物質的轉化規律;
茶湯主要呈色物質有哪些?
茶湯的湯色主要從反光率、濃度和雜質來看,反光率有光澤明亮與灰暗之分,濃度有顏色飽滿與淺淡之分,雜質有茶湯清澈與渾濁之分,至于那種美觀度高,就看你喜歡什么茶了。
茶湯中的主要呈色物質
呈色物質絕大部分為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茶多酚在生產加工以及后期的儲存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過程為:茶多酚→鄰醌→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決定茶湯主要顏色的主要是溶解于茶湯中的水溶性物質,這些物質同時存在讓茶湯的顏色變化更加豐富多樣。
六大類茶的呈色物質解析
1
綠茶:綠茶茶湯顏色由葉綠素、花黃素決定,其湯色主要為綠中帶黃,清澈透明。其中花黃素為水溶性色素,對綠茶茶湯的顏色有很大的影響,花黃素類,也就是黃酮類物質,是茶湯黃色素的主體物質,屬于茶多酚代謝產物;而葉綠素屬于脂溶性色素,與其他成分結合懸浮在茶湯中,對茶湯的綠色產生影響。
2
白茶:白茶與綠茶的湯色相近,主要呈黃綠色。新白茶茶湯顏色比綠茶等淡一些,陳年的老白茶經過陳化,湯色會逐漸加深,呈現橙黃色。
3
黃茶:主要呈色物質為花黃素和茶黃素,其湯色為亮黃色。因為黃茶在制作過程中有一道悶黃的工序,在此過程中葉綠素被大量破壞和分解減少,部分多酚類物質被氧化為茶黃素,再加上葉黃素顯露,是造成黃茶呈黃色的主要原因。
4
烏龍茶:主要呈色物質為茶黃素,并伴有適量的茶紅素和兒茶素及黃酮等,茶湯顏色為橙黃明亮。烏龍茶是一款非常能體現生產工藝的茶葉,它的顏色物質跨度較大,例如:同屬烏龍茶的鐵觀音和大紅袍,因發酵程度不同,其呈色物質的比例不相同而使得茶湯顏色不同,發酵度低的鐵觀音顏色偏綠一些,發酵度高的大紅袍顏色偏紅一些。
5
紅茶:主要呈色物質為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紅茶湯色鮮紅明亮。在紅茶中有一種現象叫做“金圈”,要想出現金圈湯色則不能過淺,而且必須明亮,主要影響物質是茶黃素,它的含量也直接決定了茶湯的鮮爽度。茶黃素和茶紅素的比例是判斷紅茶品質的關鍵,比例過高,茶湯刺激性強,亮度好,但茶湯不夠紅濃,比例過低,則不夠鮮爽,湯色也不明亮,黯淡無光,當然也不能一慨而論,有的紅茶突出的是鮮醇的口感,湯色倒顯其次了。
6
黑茶:主要呈色物質為茶紅素和茶褐素,茶湯紅濃醇厚,很有質感。對于普洱生茶,茶湯更接近綠茶或白茶的湯色;年份不夠長的熟普,則會呈現黃亮的顏色,有點像烏龍茶的湯色;年份較長的普洱正常沖泡茶湯呈栗紅色或是紅褐色,如果浸泡時間較長的話會接近黑色。黑茶的色澤和亮度主要取決于茶紅素和茶褐素的協調比例,合適的比例,茶湯的美觀度高。
茶湯呈色物質的轉化規律;
無論是發酵茶還是未發酵茶,茶湯呈現的顏色都是經過組合轉化形成的,整體規律為:綠→黃→紅→褐→黑。
首先,是茶葉中的天然呈色物質葉綠素、類胡蘿卜素、花黃色和花青素,未發酵或者輕發酵茶的葉綠素占主導,茶湯整體偏綠。
其次,在茶葉的加工工藝中,破壞了葉綠素的結構,黃色物質占主導,如類胡蘿卜素和花黃素,而使茶湯呈現黃色。
茶葉的在發酵的過程中,呈色物質氧化后顏色加深,由黃到褐再到黑,湯色隨著呈色物質比例的差異,呈現層次分明顏色豐富色變化。
(責任編輯: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