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精神:和、敬、清、寂。
茶道中的“清”指外物和內心的清凈、潔白狀態。
就外物而言,從庭園的灑掃,到茶室的掃除及布置都要清凈。比如,插花時使用的是新花,擦拭茶杯時使用的是新茶巾。
茶道中注重一個“清”字,和“清”字不符的行為,就會顯得很不協調。
在飲茶時,不但對外物要求清凈,心靈也應該凈化,不能起雜念,應毫無拘束地以清凈的心情來做茶事。
這時,眼睛觀看到的是清凈的環境,耳朵聽到的釜中茶湯如松風拂過,鼻子聞著美妙的茶香,舌頭品嘗著美好的茶味,身體接觸到的是清幽潔雅的器具,這樣就能得到“幽”的感覺。
在禪學中,這就叫六根清凈。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覺器官,它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外在的境界相接觸,就生起了六種認識。
如眼根與色境相對,能夠生起眼識,以至于意根與“法”(外部事物)境相接觸,能夠生起意識。
六根清凈,是禪道,也是茶道。
在茶道中,社會上有關俗事的話題,是談話的大忌。如果談論了這些內容,就無異于焚琴煮鶴,大煞風景。
參加茶會的人要破除一切俗塵觀念,要忘記繁華社會中的俗事,才可進入清凈世界。
在茶道中,主客應酬、客人相互間的話題,都是清雅脫俗的。
這樣一來,雖然坐在僅有幾平方公尺的茶室里面,卻有置身于深山幽谷里的感覺。
耳邊不斷響起的壺中滾水聲,宛如松風吹動的大自然的天籟。這時候,你的心與大自然完全融而為一。
這就是茶的三昧境,也是禪的三昧境。
良寬禪師(1758~1831)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在歷史上留下很多佳話。但他在茶道史上留下的趣事,卻足以令人噴飯。
有一次良寬禪師參加茶會,雖然他禪的功夫非常了得,但對于茶道和茶會實在是一竅不通。寒暄過后,良寬就坐在了客人們的中間。
茶會開始后,主人開始按順序給客人點茶。
良寬既不和其他人談話,也不知道去欣賞主人的點茶手法,只是張著大嘴,一心一意挖自己的鼻孔,而且將挖出的臟物搓成一個小泥團。
就在小泥團剛剛搓成的時候,茶端上來了。
良寬慌亂起來,伸手想悄悄地把小泥團扔到右側的草席上,發現右側的客人正對自己怒目而視;
良寬想把小泥團扔到左側草席上,發現左側的客人正對自己怒目而視。
他又趕忙想把小泥團扔到前方,發現端茶的人正站在自己的面前,對他也是怒目而視。
良寬禪師左右為難,怎么辦呢?情急之下,他只好又將小泥球塞回了自己的鼻孔里!
一杯禪茶中,有清風匝地,有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