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佛教“禪宗”修行的法門,也是哲學“智慧”一詞泛化的表述。古時候的中國寺廟都主張一種自食其力的修行態度,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寺廟大多都有種茶、制茶的習慣,除了寺廟自用以外也對外進行一些布施。這些高山古寺獨特環境孕育出的茶葉加上和尚高超的制茶技術,品質比普通農家制作的茶葉要好很多,所以人們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寺廟生產的茶葉品質好的認知。
茶葉中富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長期素食的和尚在飲茶過程中得到了來自茶葉的營養補充。除了營養價值以外,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還具有醒腦、提神的功效,用茶葉飲料來補充營養的同時還可以消除困乏,這也是茶葉成為和尚“伴手禮”去布施信眾的一個緣由。茶葉茶葉的內在物質在反復沖泡的過程中不斷釋放,導致人們在飲茶過程中會得到不同的味覺感受。再結合泡茶時茶葉在泡茶器皿中的沉、浮、翻、滾,把泡茶、品茶、觀茶和人生境況進行比擬,于是“禪茶”的概念就逐漸形成了。“禪茶”在味覺感受里,在哲理提煉中,再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潤澤,于是在消費者眼里“禪茶”便代表了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境界。
無論是“禪”、“禪茶”或者飲茶過程中的“禪修”,其中的物質享受和精神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企業需要追求利潤,但是不能獲取不當的利益,更不能利用消費者的“盲區”去賺取不義之財。
企業通過什么來實現利潤?當然是通過滿足消費者需求,在消費者愿意為需求滿足而支付報酬的時候自然就賺取了利益。傳統商業通過制造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現代商業則是通過引導消費者需求滿足來實現價值交換。相比之下,現代的商業理念顯得更科學合理,也更具有發展空間。企業要取得良性健康的發展顯然需要遵循現代的商業邏輯和理念,如果還在盜用一些所謂傳統文化的概念去“忽悠”消費者,明顯是不符合“禪”的標準的,更不能達到“禪茶”所代表的人生境界。
但愿中國的茶葉企業真正能做到“禪茶一味”,把茶葉做成智慧物質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