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版圖上,名叫靈峰寺的寺院很多,有很多座都歷經了千年的歲月洗禮,其中以浙江省安吉縣的靈峰寺尤為著名,但在這里我想告訴你的卻是福建省周寧縣的靈峰禪寺,因為這座寺院坐落在我的故土家園里,是我童年的樂園,在這里我找尋、感悟到了佛教的極致,那便是佛教“空”的智慧思想。
家鄉的靈峰寺是我和許許多多鎮上年齡相仿的孩子們童年的樂園,在人的一生中,最單純、快樂的時光大多在年少時吧,所以有許許多多童年的歡樂在記憶中被印上了刻骨銘心的烙印,承載歡樂的地方同樣也讓人難以忘懷。我曾經在寫過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年少時與古寺有關的快樂:“家鄉的那座千年古寺,是我和許多小伙伴兒時的樂園。小時候,每年一到 六月初一,我們總會不辭辛苦,徒步到古寺中去看熱鬧。因為當時年齡尚小,所以對佛不感興趣,但我們知道,每年的這一天,古寺中總會游客、香客云集,高朋滿座,熱鬧非凡。在那樣的季節里,小山村甜美的水果,還可以把我們肚子里的小饞蟲喂飽飽的……所以我們熱愛古寺,熱愛那里喧囂過后帶給我們的無限回味,和永不孤寂的感覺。兒時,在吃穿住行上,遠不如今日的富足,但當時那種快樂的時光卻是現在再也找不回來了。”
成年之后,我已經記不清曾經拜訪過家鄉的這座千年古寺多少次,但我深刻感受到的是每一次在靈峰寺里,我的內心都會感觸頗深但又靜如止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02年一位在深圳電視臺工作的同學回來,他想拍一部記錄片,主題是那些生活在紅塵俗世之外的僧尼們如何歡度中國最為喜慶的傳統節日春節。那一年靈峰禪寺的香火已經遠不如當年,許多的僧人都不愿呆在那里了,在古寺里寄居的更多是那些有著凄涼背景的孤寡老人和他們收留的被人遺棄女嬰和一些智障少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看到寺里生活的這些人們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歡歡喜喜的忙里忙外,他們把寺院收拾的干干凈凈,把簡單的齋飯做的美味可口,把我們這些客人招待的無微不至……那個春節,我被靈峰禪寺里的那些人們那份熱愛生活的態度深深打動,被他們在困苦生活中,依然積極追求生活的本真、善良、美好的舉動深深感動。他們讓我明白,我們更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好好生活,樂觀向上……
當時光跨越了十年以后,當我從涉世之初的懵懂一步步走過來,工作、生活的閱歷也不斷豐富之后,我總會想起家鄉的靈峰寺帶給我的這份刻骨銘心的感動來。令我料想不到的是,有一天我居然帶著書寫靈峰寺的任務再次走進我心中的這座千年古寺,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這一次當我走進靈峰寺的時候,佇立在這座歷經千年滄桑變遷的靈峰禪寺前。我感覺到了一份久違的禪意,感覺到了一份俗世之外的溫暖,感覺到了一份悠遠的寧靜從心中升騰起來……但是,在那份寧靜的背后,我喜悅的感覺到這座經常出現在我夢中的古寺即將迎來又一個新的春天。于是此刻的我,多么喜悅的希望,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并且走進我心中的這座千年古寺,讓古寺的佛光與禪意撒播在與古寺有緣的每個人心間。
千年古寺靈峰寺舊名靈顯寺,在明萬歷時因壽寧縣知事楊先春匾其寺為“靈峰”后,遂改今名。古寺坐落于周寧縣純池鎮禾溪、桃坑兩村之間翠竹成疊、環境幽雅的靈顯山,為周寧、壽寧、政和三縣間的主要千年古剎,被列為閩東首批開放的重點寺廟之一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寺創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歷經宋、元、明、清四代,在嘉靖二十五年壽寧知縣張鶴年曾為此寺建坊題匾“丹華勝境”,不幸的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一場無情大火使古寺毀于一炬。而在1945年始純池般若寺法師品春應禾溪、桃坑村民之請,募緣重建了這座古寺,使古寺面貌煥然一新,新建的寺院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整體結構嚴謹,布局勻稱,氣勢恢宏。寺院四周環境清幽,岡巒聳翠,林果飄香。有五百羅漢回堂、韋陀把天門、雙鳳守水口、雙蛇斗金龜、雙魚戲水等自然景觀。
靈峰寺引人入勝的除了這些佛教景觀,我想更多的還是當年靈峰寺住持的佛教智慧。如今每當暢游在靈峰寺里,想起當年靈峰寺的那些熱鬧的日子,我總會想起已經圓寂的品春法師來,因為當年靈峰寺的鼎盛香火與品春法師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品春法師一生遵循“愛教必先愛國,愛國不忘愛教。”解放初,即主動把靈峰寺歷年收入積存的140余擔稻谷獻給政府;“抗美援朝”期間,也踴躍捐款購買飛機;土地改革后,一貫堅持自食其力,并在農禪并重中做出突出貢獻,在文革的特殊日子里,佛教活動受到限制,他仍帶動全寺僧尼節衣縮食,搞好的正常的維護工作;在任靈峰寺主持期間,他還十分關心縣內其他佛寺的建設,先后率領其徒重建了多年失修的彌陀庵、白云庵、崇圣庵、般若寺、興福庵、瑞龍寺等寺院,并十分重視做好傳燈人才的培養,法師雖然識字不多,卻刻苦學習佛學經典,以恪守戒律付諸行動,不論住寺或外出他寺,均能身教言傳佛教真諦,使得聆聽他說教的僧尼、居士遍及諸多縣市。在1987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自為古寺題寫匾額“靈峰禪寺”; 1990年,靈峰禪寺舉行建寺千年慶典,數以萬計的游人香客云集寺中,熱鬧非凡。在品春法師任住持期間,靈峰寺多次被省佛教協會評為先進單位,臺灣島佛教團體曾四次組團前來參拜,而品春法師的高潔道行,也深得黨政部門、佛教界和社會善信的一致尊重和敬仰。
如今當我再次站在古寺的一角藍天之下,聆聽到品春法師的弟子已經歸來,準備再次興盛古寺。當我再次品讀一座寺院千年的興廢滄桑,品讀一位僧人對佛學與古寺的傾心熱愛,一生追隨。剎那間,我感覺到一種叫做信仰的光芒,穿越過千年的時空,折射進了我的心里。有詩云:“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佛法、寺院、僧人,他們都在紅塵俗世之外,似風般空靈。可是他們卻將一種信念植根在了人們的心里,那就是禪的意境:“靜下心,沒有雜念的時候,你會看到自己空空的意境。
在這空空的意境下,我想起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諸惡莫行,諸善奉行,是為佛法;壞事別做,善事必做,就是佛教。”品春法師的一生,把佛教的教義闡釋的淋漓盡致,而靈峰寺也因了法師的努力興盛了許久,雖然這些年古寺在品春法師圓寂之后,曾經一度冷清了下來,但在每次重游靈峰寺的時光里,我總會深深感受到:法師給靈峰寺留下了一種無法言說的永恒,也許是作為游客的我,心中那絲絲緩緩溢出的寧靜;也許更是靈峰寺那悠悠遠遠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