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源產中國,中國人最先發現和利用了茶葉,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種植的茶樹、制茶方法、飲茶知識和習俗,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去的。這本來就是歷史事實,而不是問題討論。但至1823年開始,關于茶樹源產地之爭持續了百余年。
直到1961年,我國第一次考察報道了巴達野生大茶樹,報道后一度震驚了茶壇。此后接二連三在中國南方茶區,特別是云南,無以數計的野生大茶樹的發現,支持了茶樹源產中國的客觀真理,有助于平息茶樹源產于印度或中國、印度的二元論的爭端。
但同時,在印度其他地區也有發現野生茶樹的蹤跡,并且當時的現代植物學家認為,眾多可食用的植物演變有一個共同的規律:絕大部分歷史延續下來的可食用植物(包括植物的花、果、核、皮)都經歷三個過程,即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的演變過程。(以上內容來源于 《云茶大典》)
陳杰《一次遲到的論證》:“因為野生型茶樹與人工栽培型茶樹,內部沒有形成必然的進化聯系,其茶樹細胞染色體也是有差異的。野生茶樹的葉子不能加工成茶葉,不能作為經濟作物;而人工栽培型茶樹則是經濟作物,它的葉子與果實經加工后均可食(飲)用。因此,單純以野生茶樹作為茶樹原產地為標志,存在證據上的不足。
能夠證明某個地區為茶樹源產地的證據,必須是一條完整的物證鏈,即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人工栽培型茶樹。而且這三個物證缺一不可。”
據《云茶大典》(新編版)介紹,瀾滄縣邦崴古茶樹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它不僅是國家的珍稀植物和國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顆過渡型古茶樹位于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新寨腳園地里,海拔1990米,樹高11.8米,樹型喬木,樹姿直立,樹齡千年以上。
邦崴大茶樹既有野生大茶樹的花果種子特征,又具有栽培型茶樹茶葉、枝梢的特點,是野生型和栽培型間的過渡型古茶樹。
邦崴大茶樹的發現證明了世界茶樹的源產地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結束了“茶樹源產地之爭”。同時,也表明茶樹由野生變栽培的馴化過程是在云南完成的。
更多詳情,請查閱《云茶大典》(新編版)!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