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業興于華夏五千年,茶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事實上,重慶也是我國茶文化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早在唐代中期,重慶的茶文化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并在許多文人雅士的推動下逐漸被外界知曉。
中國的茶道早在唐代便開始盛行,這與佛教的昌盛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晚上僧侶們坐禪不能睡覺,只能靠茶來提神,佛門也用茶來供佛。在禪茶表演過程中,茶藝師配合一些手印,向我佛示意。禪的神秘在于對時間的某種神秘的領悟,進入佛我兩忘、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奇妙精神境地,這就是所謂的“禪意”。
起源于江南民間的文仕茶,也是中國傳統品茶藝術之一。江南自古文風鼎盛,文人輩出,文人學士講究品茶,追求雅趣。文仕茶以儒雅風流為特征,講究三雅:飲茶人士之儒雅;飲茶器具之高雅;飲茶環境之清雅。并追求心境清,氣韻清,以達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茶道境界。
茶藝表演者要求身著明清時期的青衣羅裙,表演過程也頗為講究。
一是備具。香爐、水盂、賞茶荷、瓷水壺、蓋碗、茶巾,一樣不能少;
二是焚香凈氣。焚香時,一拜天,二拜地,三拜茶圣陸羽。泡茶前還應以清水凈手,以示敬意;
三是賞茶。表演者要向觀眾介紹茶葉,鑒賞茶葉時,觀眾可觀茶葉的外形、色澤,亦可聞茶之干香;
四是沖泡。彼時,注水三起三落,稱之為“鳳凰三點頭”,意為對觀者再三致意;
五是奉茶。有道是“一盞香茗奉知己”,奉茶時表演者雙手捧杯,舉杯齊眉,注目嘉賓并行點頭禮,然后從右到左,依次一杯一杯地把沏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最后一杯留給自己;
六是品茶。"舌端甘苦入心底",在品茶時天、地、人三才杯不分離,用左手托杯,右手將杯蓋的前沿下壓,后沿翹起,然后從開縫中品茶,品茶時應小口喝入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