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不同
中國先民喝茶的起緣可以追溯到漢代,有關茶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之于西漢王褒的《僮約》,其中有“烹茶盡具”的文字。長沙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貯茶器具“貫筒”,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現。雖然出現的時間很長,但在唐代以前,先民們喝茶也只不過是將鮮葉投入水中做羹飲,用飯碗、酒爵之類的器皿代用即可,對于茶具并不講究。
自唐代開始,隨著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茶葉種植面積擴大,茶葉產量大幅度提高,茶葉消費也與日俱增。茶葉消費推動了茶器的生產和發展,并出現了專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長沙窯唐代青釉瓷碗,碗內底有一“茶”字,陜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壺,上有“老尋家茶社瓶七月一日買”,茶具的設置因茶事的興盛而日漸完善。
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這些器具陸羽曾在《茶經·四之器》中作了詳盡記述,其中包括了風爐、笤、炭撾、竹夾、紙囊、碾、羅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編撰的小說集《封氏聞見記》也曾描述道:“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證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見唐代飲茶的興盛之況。
禁酒令和《茶經》促進了飲茶風尚
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大膽開放,人民生活富裕充足,這些都給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并將其提升到了藝術的層面。
當時,唐統一全國后國力強盛,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茶樹種植面積大增,茶葉產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將茶作為征稅對象,還在顧渚設立貢茶院,專門派人加工貢茶。而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大大加強了南北貿易,茶葉生產與貿易消費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實施使酒的價格變得昂貴,人們轉而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尚的傳播。
并且茶事過程要表現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為此文人逸士、僧侶道人皆喜歡飲茶,并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融入其中。著名文學家陸龜蒙喜愛品茶,隱居甫里時,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稅用以品鑒,還因此編寫出《品第書》。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對后世茶文化的發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
在中國飲茶活動的興起和廣為流布的唐朝,中日之間各種交流十分頻繁,入唐禮佛求法的日僧絡繹不絕。他們入鄉隨俗,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煙茶鼓茶湯融入了他們參禪悟道的生活,切身感受著“茶煙裊裊籠禪榻”的中國飲茶文化。在他們學成歸國以后,大力傳播茶文化,中國唐代的飲茶法和陶瓷茶器也隨之傳入日本,催生了日本平安時代的飲茶風尚和陶瓷茶器文化,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發展的基礎,影響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