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說的存茶,是指以喝茶為目的,如果以收藏投資為目的,可以繞道而行,因為這個不是本文主旨。
眾所周知,能夠長時間保存的茶,也就黑茶類和老白茶,他們都有越陳越香的特點。但具體存多少年再喝,我相信大家都沒有一個明確或者統一的概念。
如果說時間越長越好,那么藏于故宮的金瓜貢茶,聽說已有百年之久,是公認存世陳期最長的普洱茶。而專家取了茶樣試泡,對其評價為: “湯有色,但茶味陳化,淡薄。”小編不才,不知道這個“淡薄”是“淡”到什么程度,畢竟沒喝過。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小編兩月前去拜訪一位六堡茶茶企的領導,他神秘的給小編展示了一款40年以上的六堡茶。這茶不是在他手上存的,只是幾番曲折回收而來。但他并不開湯品嘗,明確告知此茶已發霉。他也不扔,只是留著。問其原因,皆因這些以原種老茶樹為原料,歷經40年以上的老茶近乎絕跡,即使不喝,他也不會扔,更不會賣,就是在自己手上收著。
當然,這種專收老茶的例子還是少數,首先你得有錢,其次你得會喝。一般家庭存茶都是以純粹的喝茶為目的,正所謂“存新茶,喝老茶”。但你存多久再喝,自己是怎么衡量的?
以黑茶為例,分生茶和熟茶,在干倉的存茶環境下,大概做一個時間線。
茶葉存放至某個階段,都有其特點。但有時候并不是分得很清楚,一般都是以出廠(或新的生茶)、三年、十年、二十年做一個時間線,意思是四年和五年、六年和七年,其實是分辨不出的,只能說是有些年份。
還有就是,以上每階段的特點都要符合原料、工藝、存茶環境這三個前提相互作用的情況下才出現,缺一不可。并不是說隨便一款茶,放上三五七年,就會出現這些優秀的特點。
原料不優秀,怎么存放都沒有用;
原料優秀,工藝不過關,通過存放是改變不了茶葉的本質的;
原料優秀,工藝過關,但存茶環境不好,例如吸味、潮濕影響等等,這款茶則達不到以上說的口感及功效,也就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另外,茶葉在長期的存放過程中,時不時的要看看,或取少量開湯品嘗,別因小失大。
你存的茶多少年了,是追求10年陳茶還是20年的老茶資格,抑或只要求5年-7年的現飲口感,自己考慮清楚。
有時候,該喝則喝,邊喝邊存也是不錯的選擇。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