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和“雨前茶”怎樣區別?
近年來,人們買茶葉時都有一種偏好,那就是買茶葉要買最早、最嫩的,甚至只買那些由單芽制成的茶葉。其實不然,優質茶葉,并非越嫩越好,采摘幼嫩細小的單個茶芽制成的芽茶,外形的確美觀,但就內含物的豐富程度而言,是不及一芽一二葉的。以有著悠久歷史的龍井茶為例,其特級茶的原料就是一芽一二葉,從不采摘單芽作為原料(茶百科近日推薦的明前獅峰龍井也不是單芽、也非最細嫩的一芽一葉初展,外形不是最漂亮的)。
社會上對“明前茶”的推崇,其抽象概念大于實用價值,審美意義大于飲用價值,喝茶者的虛榮心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明前茶”的數量少且珍貴,能夠喝上往往是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征。
其實,“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么細嫩,但由于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這一時期采制的茶不早不遲,是為正也,得季節之神髓,時節之精華,亦為好茶,且性價比高。
再者,茶樹由于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茶葉的開采時間是不一致的。
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南北開采時間相差3-4個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由于海拔高度和水肥管理的差異不同,采摘的時間也可能會相差5-20天。所以說,買茶時不能單憑茶葉采摘的季節來判斷茶葉的好壞。氣溫高的茶園可能在清明前就已經采過2-3次了,但有些海拔較高,茶園靠北的地方,過了清明節,還一次都沒有開采過。如果單純以采摘時間的先后來判斷茶葉的好壞,豈不是可笑!
“明前茶”,早且嫩,好看,名貴;“雨前茶”,好喝,有味,親民。消費追求的東西不一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