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小編的朋友在票圈分享了一款97年的普洱生茶。可小編看到這張茶湯的圖片,心想:“這湯色可不像十年以上的老茶哦!這茶要么是幾年而已的新茶,要么是泡了20泡以上的老茶”。
當小編和分享茶葉的朋友聊了之后,朋友告知的結果是:茶葉的確是97年的,但是沖泡的量不多,只是放了3克多一點,而且當時發票圈的圖已經是沖泡第24泡的時候了。
事實與小編所想的是驚人的相似,這是玄學?還是的確有相應的標準依據,幫助判斷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湯色不光可以透露出茶品的年份,以及分辨青茶或是渥堆茶。 沒有受過潮的曬青壓制茶,剛出廠時茶湯呈現栗黃色,以后隨著倉儲年份的增加逐漸加深,約十年左右轉成黃偏栗色,到了十五年左右已經轉成栗色了,二十年以上的茶品轉成栗紅色,湯色酒紅清澈。
一個現象是值得觀察的,那就是陳放四、五十年的的印字級普洱茶,茶湯依舊是栗紅色,不會繼續轉深,這使得那些湯色偏向深栗色的茶品,似乎都要在某些地方被懷疑,例如工序、倉儲等等。
不過上述所指的茶湯顏色,并非一成不變的,因為隨著倉儲條件的差異,茶品轉化的速度也跟著不同。根據小編觀察,陳放香港的茶品轉化速度比較慢,這大約與昆明冬天氣候過于干燥寒冷有關。臺灣的氣候無論在濕度與溫度上,四季調節適宜,提供了茶品適度自然陳化的條件,也是存茶的好地方。因此同樣的茶品,因為倉儲地點的差異,茶湯轉化的情形也就不同。
曬青壓制茶一旦受過潮,即使是輕微地受潮,湯色轉深的速度就加速許多,大約三年的茶品,湯色已經接近栗色了,到了十年左右,湯色就變成深栗色,甚至比四、五十年以上的印字級茶普洱茶,茶湯還要更深。這種轉化又隨著濕度的條件而不同,愈潮濕的環境轉化的速度越快。
如果茶品經過渥堆,那么湯色就更深了,當然渥堆也有程度上的差異。茶品經過輕微的渥堆,出廠時湯色大約呈現深栗色,沒有什么轉化的空間了。
所以呢,文章開頭小編的判斷的理由是,朋友曬圈圖片中茶湯顏色太淺了,茶湯像新茶的顏色,而不是老茶的顏色。于是就有開篇的結論。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