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普洱茶界形成了老茶與新茶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而新茶與老茶之間有一座橋梁——中期茶,卻被大多數人忽視。
一般來說,如果在符合原料優質、工藝正確、倉儲得當的前提下,普洱茶從轉化到能體現本身魅力需要沉淀10年左右的時間。
因此,三五年之內的茶一般為新茶,陳期20年以上的歸為老茶,而10年左右的可以歸為中期茶。
在實際倉儲時,到了中期這個階段,就該打開倉庫,檢查哪些具有存儲價值。這里有判斷中期茶價值的4個標準。
1.飽滿度
飽滿度即茶湯稠厚、茶氣明顯,不能淡而無味。新茶淡而無味并不可怕,有些茶區的茶、以及揉捻較輕的茶,在新茶階段會感覺較淡。
但在中期茶階段,茶湯不應該無味。如果表現出味淡,那么下一泡悶泡,如果茶味還不出,就要懷疑這個茶是否值得繼續存放了。
常見的不良現象就是,新茶的時候很霸道,很強烈,中期茶淡而無味。這種占倉庫的茶,還是盡早做個了斷罷。
2.回甘程度
普洱茶新茶階段,還無法通過回甘程度來判斷茶品質量,因為某些新茶階段表現不好的茶,在中期茶階段呈現出優良的品質。所以,憑借新茶階段的口感來判定方向,并不合理。
但是中期茶如果回甘不好,喝了茶湯厚感覺澀味一直停留在舌面,如同吃了生柿子一般不舒服,那這款茶也就沒有繼續存放下去的必要了。
新茶便宜,但充滿了不確定性。中期茶的品質比較確定,距離老茶只需再存幾年,周轉快,風險小,價格也不算貴。
3.耐泡度
中期茶的變化趨勢是:在工藝正常的情況下,茶會變得更耐泡。這一點會挑戰那些所謂單芽頭制作的餅,也稱全芽餅。這些餅在中期階段會顯示出不耐泡,而且出來紅茶味道。
正常工藝下的某些臺地茶,較短樹齡的小樹茶,在新茶階段會表現出非常不耐泡,而在中期茶階段,這個弱點得到了彌補。
新茶階段,我個人覺得4-5泡出水味,而中期茶階段,7-8泡出水味,感覺到存放繼續有價值。
4.葉底
中期茶的葉底中含有很多信號:葉底是否干枯?沖泡后是否仍然柔軟?還有,干枯黑瘦的葉底,顯然不支持再繼續轉化若干年。
如果普洱茶的葉底以老黃片為主,在中期階段,除了表現出甜度,葉底也會告訴你,其轉化趨于結束。
普洱茶中期茶的葉底不一定要鮮活,但必須保持柔軟有彈性,這是普洱茶有生命力的表現。當然,部分老葉變黑或者褐色,是可以接受的。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