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緬茄雕刻簡稱茄雕,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茄雕是利用緬茄樹上成熟果實緬茄籽雕刻而成,過去男婚女嫁多數用緬茄雕刻工藝品作為互贈禮物或訂情禮品。歷代高州茄雕藝人將緬茄籽精雕細刻,能雕成龍、虎、猴等十二生肖,以及觀音、八仙、獅子滾球、長江大橋等人物形象和現代題材。這些茄雕造型美觀、小巧玲瓏、形態逼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緬茄雕刻不但要有高超細膩的雕刻技巧,而且需要較深的文化造詣,是一道復雜的藝術創作過程。傳統的緬茄雕刻技法有平雕法、線雕法、剔雕法和透雕法四種,雕刻工具有平口刀、斜口刀、圓口刀、刮刀、鉤刀、錐刀等大、中、小三種型號的刀具,以及放大鏡、蠟油、刷子、拋光布。雕刻前要經選料和浸泡兩道工序,選料要選種子豐滿,蠟蒂大而有光澤的作為上乘材料。浸泡通常是將種子蠟蒂部分浸水一天,或用濕布、濕紙包裹緬茄的蠟蒂部分一天,取出擦干即可雕刻。緬茄雕刻一般經腹稿、粗模、通道、成型、修整、上油六個工序。雕刻時,藝人一手拿著緬茄種核部分,另一手拿著刀具在緬茄蠟蒂上雕刻。先是由藝人在所雕的緬茄蠟頭上構思好圖案,然后采用平雕技法按構思的圖案開粗模(也叫初模),繼之用剔雕法和透雕法交替雕刻粗模并形成基本形狀,再按作品的要求和風格,選擇刀具和刀法修整和完善雕刻的模型,跟著用刮刀和拋光布仔細打磨拋光,最后上油涼2—3小時后才算完成。有些復雜的茄雕要求非常高。如雙龍戲珠的戲珠雕刻,藝人要一刀準,先使用圓口刀、小鉤刀以及斜口刀一點點剔去戲珠部位,留出滾動位置,再用錐刀、圓口刀小心翼翼地修整,過程要非常細心。在龍身鱗片的雕刻中也不能過急,用力要均勻,要講究深度,不然的話會鏟斷鱗片。雕刻人物也是高州茄雕一絕,雕刻人物比例約是人體的千分之三左右,雕刻時全憑刀刀準的高深技藝本領,有的地方一刀下去只雕去比汗毛還細的一點點。雕刻人物一般是采用線雕、剔雕、透雕技法。
高州古老的緬茄雕刻既保留了高州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的原生形態,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中,也豐富了茄雕的價值和內容,形成了一種帶地方特色的具有歷史學價值、藝術學價值、民俗學價值及文化交流價值的民間美術工藝品。高州緬茄雕刻曾參加國內外展出數10次,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元首10多人次。
高州茄雕鼎盛于明清年間,建國后發展較快,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業人員過百人。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外來文化和經濟大潮沖擊,從事緬茄雕刻的藝人越來越少。為保護高州緬茄雕刻民間工藝,弘揚民族民俗文化,省人民政府、茂名市人民政府和高州市人民政府已把高州緬茄雕刻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全面挖掘和扶持緬茄雕刻民間藝人,培養新人,做好傳承工作,加強宣傳推介力度,讓高州緬茄雕刻走向市場,增強自身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