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北海中山公園改造,原來隱藏在東南角叢林里的一棵樹齡110多年的緬茄樹,露出了真容。它粗壯挺拔、枝繁葉茂,形成了公園一道獨特的風景。
緬茄樹屬蘇木科,是熱帶亞熱帶作物,原產于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越南等地,為高大之常綠喬木。其形態優雅,綠葉婆娑,是庭園綠化的優良樹種。其花曬干后泡茶,香味獨致而清雋,有清熱解毒、祛熱治胃痛之功效;其種子堅硬,黑色發亮,核頭有黃色臘頭,既是珍稀良藥,又是印章或工藝品雕刻的上品;其木材堅硬耐腐,是高級家具、建筑、造船的優良用材。
踏遍公園的各個角落,也沒找到另一顆緬茄樹,看來它是這兒的孤品了。這個公園始建于1928年,是幾個同盟會會員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造的,算起來也就92年。這棵緬茄樹在此生長了一百多年了,算來比公園的年歲還長。
我對這棵緬茄樹充滿了好奇。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到廣東高州。在觀山山麓西岸村的池塘邊看到了一棵高大古老的緬茄樹。樹下立有一塊石碑,記敘了這這棵緬茄樹曲折離奇的身世。原來這是中國當時唯一的一棵珍貴古老的緬茄樹,樹高20米,胸圍8.5米,冠幅33米,雖經450多年風雨滄桑,仍蒼翠挺拔,枝繁葉茂。據記載,這棵緬茄樹曾遭雷擊,樹干上部劈分為五,又竟能遇難不死。主干自地面高兩米處分出五椏支干,每椏約有一人合抱粗細;枝葉濃茂成蔭,樹冠宛如巨傘,蔭地達三四畝。
石碑上還記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
說是明朝萬歷年間,祖籍高州西岸村的太仆寺少卿李邦直“自滇攜種歸”。李辭官還鄉后,試種一顆久不發芽,另一顆配系金絲銀線給嬌兒佩戴,以示榮耀華麗和富貴長命。不久緬茄籽失落,遍尋無蹤,誣為侍婢梁鳳薇所偷,將之嚴刑拷打至死。事隔三年,竟在兒子的床下磚縫中長出一株緬茄幼苗。李邦直令人拆除府北,讓其生長。
此后歷經數十載,緬茄樹漸漸長成。有人道,這顆緬茄籽不愿在地下沉默,毅然沖出地面為婢女伸冤,真是人無情樹有情,當地人遂將此樹稱為“含冤樹”。眾多含冤負屈、投訴無門的平民百姓,常到樹下訴求,望能伸冤昭雪。久而久之,人們常到緬茄樹前祭奠,為冤死的丫環噓唏悲嘆、寄望未來幸福美好的生活。這顆緬茄樹因為這個凄美動人的故事而名揚海內外。
據說自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起,高州緬茄工藝品名聲鵲起。當地雕刻藝人在蠟蒂上精雕細刻成工藝品,除圖章外,還傳統地鐫刻出山水人物,亭臺樓閣、花鳥魚蟲等優美圖案。1957年5月,高州緬茄雕刻工藝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并獲獎,后被編入《中國土特產大全》一書,列為全國著名土特產之一。
緬茄蠟蒂雕刻藝術已風行300多年,深愛民間喜愛。過去男婚女嫁,多有用緬茄雕刻工藝品作贈禮的。高州竹枝詞曾寫道:“奴生西岸近蓮塘,嫁與南橋何姓郎,愧我壓妝無別物,緬茄刻就兩鴛鴦。”1957年5月,中國政府把它作為“國寶”送了10顆給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元帥,飲譽全球。
據記載,目前國內緬茄樹僅有四棵:高州城內共有三棵,城西鑒江河東岸的一棵不結果實,市府大院里一棵雖結果卻沒蠟質蒂頭,這兩棵樹齡均不超過二百年;僅有城西鑒江河西岸的那棵樹齡有四百五十多年,是國內唯一結籽能用的緬茄樹。第四棵在鑒江下游幾十里外的吳川縣,有200余年樹齡,也是結果而無蠟蒂。
緬茄樹在中土地區難以繁衍種植,以往雖經林業部門多次試種,卻終難成活。那北海這棵是怎么來的呢?它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自從高州回來后,我帶著這個謎走訪了園林部門的相關人員,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原來發起建造公園的同盟會員中有個29軍的師長,他是北海人,東南角這一片本是他們家的花圃。那時,北海是廣東湛江的屬地,師長的爺爺喜歡侍弄苗木,曾專程從高州那棵古緬茄樹上獲得了種子,帶回自己的花圃精心播種,竟然獲得成功。始建公園時,師長捐出了這片花圃。這棵緬茄或許它就是我國第五棵百年以上的古緬茄樹了。
緬茄的傳奇和珍貴令人稱奇感動,我更喜歡去中山公園那棵緬茄樹下轉悠了。我特別期待她開花、結果,我想收藏它一粒種子,育一棵新生的緬茄樹,讓這棵形單影只的古緬茄有個朝夕相處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