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以前的老壺,基本上都是一次燒成,所以蓋子都會很晃。
為何燒兩遍?
現(xiàn)在的紫砂壺,要求更高,因為為了迎合市場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口蓋嚴絲合縫,生坯的時候蓋子都會做的稍微大一點,燒制了第一次之后,需要經(jīng)過整口(打磨到大小剛好放進去不是很晃)再燒制第二遍成型。
從照片可以看到,生坯做完蓋子都會故意做的稍大一點
為何老壺一次燒成?
以前,壺都是在龍窯燒,龍窯可控性極低,所以每燒制一次就增加一次風險(溫度不可控,而且窯是不承擔燒制風險的),那時候的紫砂壺一般都是燒制一遍。
按照當時燒制紫砂壺的條件,口蓋嚴謹就絕對是水平了,因為這不僅是做工方面,更能反映壺藝人對泥料的研究范圍和熟悉程度。但研究泥料的壺藝人畢竟鳳毛麟角,所以大多數(shù)老壺一般都不會口蓋嚴謹,也就特別晃。
所謂的 一次燒成 ,是指在紫砂壺生坯壺口上,敷一層石英砂粉后再加置壺蓋,進窯一次燒制為成品。
一次燒成的成品,口和蓋一般難以做到完全 吻合,壺蓋晃動很明顯,壺蓋轉(zhuǎn)動也不是很順暢。
什么叫整口?
用金剛砂打磨壺口與壺蓋的結合處就叫 整口 。
紫砂壺基本燒熟后(基本完成收縮),再通過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蓋子子口多余的部分抹上紫砂泥,再次燒制第二遍,這樣做出來的壺就口蓋嚴謹多了。
燒制第一遍后涂抹紫砂泥
第一次燒制出窯后整口,再用制壺的泥擦抹在打磨產(chǎn)生的 破皮 處,然后再次進窯燒制。
說個題外話,雖然經(jīng)過整口的紫砂壺口蓋嚴密多了,也不太晃了。但是整口后,口蓋結合處的表面則被破壞,用來泡茶之后,茶垢淤積就會形成 黑道 。
當然,即使經(jīng)過整口,對做壺技藝也有要求:
1、蓋子不能太大,不然整口時需要磨掉的部分太多太費力。
2、壺蓋一定要稍微大于壺口,如果做的紫砂壺生坯時蓋子大小剛好或者小了,燒成后口蓋會更寬。
今天分享這個紫砂小知識,是因最近找我們鑒定老壺的朋友很多,更有剛接觸的壺友,認為壺口蓋被打磨掉的整口痕跡是瑕疵壺。
經(jīng)過以上講解,相信你能通過整口的痕跡來判斷你的壺,它到底是不是一把老壺,更能消除你認為是瑕疵壺的誤解。(來源:中國茶道文化與茶藝知識,圖片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