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技術經過幾千年的不斷探索與積累,在北京、揚州、上海、天津、廣州、南京等地,相繼成立了玉雕工場、工廠,并形成了“北派”、“揚派”、“海派”、“南派”等四大流派。
“北派”——京、津、遼寧—帶玉雕工藝大師形成的雕琢風格,以北京的“四怪一魔”最為杰出。“四怪一魔”即:以雕琢人物群像和薄胎工藝著稱的潘秉衡,以立體圓雕花卉稱奇的劉德瀛,以圓雕神佛、仕女出名的何榮,以“花片”類玉件清雅秀氣而為人推崇的王樹森和“鳥兒張”———張云和。“北派”玉雕有莊重大方、古樸典雅的特點。
“揚派”——揚州地區玉雕所表現的獨特工藝。“揚派”玉雕講究章法,工藝精湛,造型古雅秀麗,其中尤以山子雕最具特色,碧玉山子《聚珍圖》、白玉《大千佛國圖》、《五塔》等,都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
“海派”——以上海為中心地區的玉雕藝術風格,實際上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形成過程。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大量人才涌入,這當中包括一批“揚派”玉雕藝人,這些藝人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風格———“海派”風格。“海派”以器皿(以仿青銅器為主)之精致、人物動物造型之生動傳神為特色,雕琢細膩,造型嚴謹,莊重古雅。代表人物———“爐瓶王”孫天儀、周壽海,“三絕”魏正榮,“南玉一怪”劉紀松等人的玉雕,更是海內外藝術愛好者、收藏家眾口交譽的珍品。
“南派”——廣東、福建一帶的玉雕由于長期受竹木牙雕工藝和東南亞文化影響,在鏤空雕、多層玉球和高檔翡翠首飾的雕琢上,也獨樹一幟,造型豐滿,呼應傳神,工藝玲瓏,形成“南派”藝術風格。